关键词:
冰碛土
细粒含量
冻融循环
三轴压缩试验
SEM电镜扫描
摘要:
冰碛土是冰川退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现象,广泛分布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受高寒山区特殊气候的影响,土体冻融作用显著,区域内的冰碛土在冻融循环作用后土体性质发生劣化,强度降低,稳定性变差,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和工程问题日渐增加,严重威胁高原地区工程建设。但目前的研究多针对某一单因素对冰碛土性质的影响,关于冻融作用下不同细粒含量冰碛土性能演化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实地科考,对不同细粒含量的冰碛土进行试验研究,探索不同冻融次数下冰碛土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为季节性冻土区的地基稳定性评估提供准确的力学参数,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冰碛土这一特殊土壤类型,为高寒山区的灾害防治技术发展奠定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中以日喀则市昌岗错冰湖周围冰碛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探究细粒含量、冻融循环次数等因素对冰碛土渗透性能、应力—应变曲线、粘聚力、内摩擦角的影响规律;同时,采用SEM扫描电镜对冰碛土孔隙结构进行观测,从微观角度分析土样物理性质改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法与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不同土体宏观力学参数随微观结构参数变化模型。基于试验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1)通过常水头法测算出不同初始条件下冰碛土土样的渗透系数,探讨了围压、细颗粒含量、冻融循环次数等因素对冰碛土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随着围压的增加,土体的渗透系数总是呈现持续减小的趋势;与此同时,细粒含量的增加也会导致土体渗透系数的减小,而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会导致土体渗透系数变大。这一过程中,初次冻融对土体渗透性能的影响最为明显,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体对冻融作用的适应性增强,使得进一步的冻融循环对渗透性能的影响有所减弱。通过单因素的显著性分析表明,冻融循环次数对土样渗透性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初始细粒含量对渗透性能的影响,而围压对渗透性能的影响表现出不显著,考虑交互作用的显著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冻融循环次数和细粒含量的交互作用对渗透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2)基于室内三轴压缩试验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冰碛土的力学变化特征,分析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土体应力-应变曲线、抗剪强度及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变化规律。冻融循环后土体抗剪强度与围压、冻融循环次数和细粒含量有关。围压越大,土样抗剪强度越大。在未冻融情况下,细粒含量为10%的冰碛土的抗剪强度高于其他细粒含量冰碛土,在细粒含量1%~10%时,抗剪强度值随着细粒的增加而变大,而当细粒含量继续增加的时候,反而强度会下降。经历冻融循环作用后,冰碛土的抗剪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内摩擦角在19.3°至22.72°范围内变化,虽整体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随冻融次数增加波动相对较小。而黏聚力波动较大,在未经历冻融循环前,细粒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土体的黏聚力,而多次冻融循环后,黏聚力急剧下降,土体更加松散。
(3)利用SEM扫描电子试验对土样微观结构进行拍照,并基于PCAS软件对土样微观结构图像进行处理,确定并提取图像中的微观孔隙结构信息。总结规律如下:细粒含量增加,孔隙分维度值会随之增加。而冰碛土的细粒含量越少,孔隙的概率熵越大,其孔隙率也越大,土壤中的孔隙分布更不均匀。特别是初次冻融后,面孔隙率上升最快,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最终会趋于稳定。在经历冻融循环作用后,孔隙排列变得比初始状态更加不规则和复杂,土体结构受到破坏,冻融次数的增加会令孔隙的有序性有所回升。并基于试验已取得的冻融作用下土体宏观物理性质与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研究成果,结合灰色关联法,找出了与宏观参数变化最相关的微观孔隙参数,建立了宏、微观参数之间关系模型,进一步解释土体力学性质劣化的微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