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冻融循环作用
黄土
煤基固废
模型试验
水热力响应
摘要: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和将在寒冷的西北季节冻土地区设计和建造。我国西北寒区广泛分布有黄土,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遇水软化甚至湿陷,其特殊的结构特征使其在环境因素或工程扰动下具有强致灾特性。在西北黄土地区,每年因周期性的冻融循环作用导致的黄土边坡失稳、路基塌陷、地基不均匀沉降等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类似地区工程的服役性。目前工程中常用的防治方法就是用石灰或水泥对黄土进行改良,但这种改良方法因碳排放量高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类似地区以宁夏地区为例,还面临着因现有煤矸石和煤气化渣堆存量大综合利用率低而引起的严重环境安全隐患以及道路建设中砂石料等土建材料严重匮乏的双重难题。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利用煤矸石与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作为西北冻土区路基填料。季节冻土区路基内部的水热力响应直接影响路基的长期稳定性,通过室内路基模型试验探究冻融循环作用下煤基固废改良黄土路基的温度场、水分场与变形场的演化规律;结合导热系数测定与SEM电镜扫描实验对改良机理进行分析;并利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进一步模拟分析多次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掺量煤矸石与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路基的水热力响应规律,分析其长期改良效果。相关成果有望为解决类似地区黄土冻融病害问题与黄土路基处理提供参考。论文相关工作及主要结论如下:
(1)单次冻融循环作用下室内路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掺量的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路基和煤矸石改良黄土路基具有优良的保温性能和温度稳定性,并且能够通过降低路基填料的最优含水率以及路基内部的水分迁移量降低路基顶面的最大冻胀量与最大融沉量。其中改良效果最好的工况是质量掺量比为50%的煤矸石或15%的煤气化粗渣,相较于素黄土路基,5种不同掺量煤基固废改良黄土路基不同深度处温度最低值分别提升了19%~33%与16%~46%,冻结时间推迟12~36h,水分迁移量降低25%以上,路基顶面最大冻胀量与最大融沉量均降低60%以上。
(2)通过对微观形态分析表明:掺入煤矸石能够降低改良黄土的孔隙率,降低冻融循环作用下路基土体内部的水分迁移量;掺入煤气化粗渣能够降低改良土体内部自由水含量,降低了改良黄土的冰点。二者通过不同机理都降低了土体内部的热量传播效率,进而降低了路基的冻胀与融沉变形量。同时导热系数测定结果表明:素黄土、15%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30%煤矸石改良黄土与50%煤矸石改良黄土在15℃下导热系数分别为1.20W/(m·K)、1.12W/(m·K)、1.17W/(m·K)与1.13W/(m·K),在-15℃下则为1.15W/(m·K)、1.07W/(m·K)、1.14W/(m·K)与1.08W/(m·K),说明在黄土中掺入15%煤气化粗渣,30%以及50%的煤矸石能够有效降低路基填料的导热系数。因此,煤基固废改良黄土路基的保温性能增大。
(3)多次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掺量煤矸石与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路基的水热力仿真分析方面,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和傅里叶热传导定律,考虑土体中的热传导过程和冰水相变过程,采用COMSOL建立煤基固废改良黄土路基的水热力耦合模型,并用模型实验的实测数值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掺量煤矸石与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能有效降低路基内部温度变化幅度、未冻水变化量,进而较大幅度地降低路肩处的位移变化量,并且改良效果在多次冻融循环作用下较为稳定。其中改良效果最好的工况是质量掺量为50%的煤矸石或15%的煤气化粗渣,相较于素黄土路基,经历5次冻融循环作用后,路基内部温度最大变化幅度分别降低了42.60%与30.80%,未冻水含量最大变化率分别降低了15.11%与11.92%,路基顶面最大冻胀量分别降低了61.15%与53.56%,最大融沉量则降低了61.40%与55.58%。即掺入50%煤矸石与15%煤气化粗渣能够有效降低路基由于冻融循环作用引起的变形,并且经历多次冻融循环作用后仍具有稳定的改良效果,进而降低了反复冻融循环作用对路基造成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