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旱稻
水分管理
栽种方式
产量
品质
摘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保证着我国粮食安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水稻灌溉用水显得愈发难以保证。我国人口、耕地逆向发展,使得耕地承载能力处于严重的危机状态。如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耕地产出危机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热点。发展节水、抗旱稻作生产,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加大潜在的稻作生产土地资源如低洼易涝地、坡岗旱地等的开发利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收益确为解决困境的可行途径之一。
本研究通过筛选比较沪早3号等8个早稻品种在鄂中北地区的生产适应性及产量形成,研究在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不同栽种方式下的产量差异,旨在得到适应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旱稻品种,并探索与之相配套的低耗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沪旱3号品种在襄阳、荆门、公安等地的大面积生产示范,发现实际生产中的矛盾与难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与途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参试8个早稻品种在鄂中北地区均能靠自然降水完成生育进程,并取得较好的产量,全生育期可以不灌水或关键生育期灌水1-2次。沪旱3号等4个粳稻品种生育期达160多天,旱优113等4个籼稻品种生育期在110至130天。旱优11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亩产最高达714.6公斤。沪旱3号产量稳定,亩产保持在500公斤以上。WDR37产量相对较低,但稻米品质最优。
2.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早优113等6个品种产量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影响因子为:每亩有效穗数、穗粒数及结实率。沪旱3号、沪旱15号产量差异不显著。以常规淹水灌溉耗水量为对照,沪旱3号等四个粳稻品种,干旱处理模式节水38.8%。旱优113等4个籼稻品种,节水39.8%。干旱处理模式下,各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所提高。
3.不同栽培模式下沪旱3号产量差异并不显著;糙米率、精米率差异不显著,但沪早3号在直播模式下整精米率显著降低。不同栽培方式亩综合效益的高低取决于稻作生产过程中人工投入的高低。
4.沪旱3号于襄阳等地的生产示范均有较高产量表现,且三地产量差异不显著,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产性。沪旱3号在襄阳地区生育期略为偏长,后茬麦作生产接茬略显紧张。荆门地区传统人工移栽模式栽种密度相对偏小。公安地区人工直播模式下播种全苗以及化学除草为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