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蓄混水装置
回灌负荷
能效特性
蓄混水技术
摘要:
地下水源热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已比较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悬浮物、微生物生长等回灌堵塞引起的溢井问题。这会造成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而且会流失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对地下水的水质采取预处理或对热泵系统进行回扬和酸洗对井的损害很大,且都未从根本上解决回灌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从缓解回灌负荷、节约系统能耗的角度来分析回灌问题,采用新型的蓄混水装置来减少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的瞬时回灌量和总回灌水量,降低回灌压力,同时采用蓄混水技术和潜水泵变频技术指导该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以达到节能的目的。首先本文对具有蓄混水装置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结构及蓄混水技术做了相应的介绍。采用蓄混水技术,在负荷较小时储存地下水循环使用,在负荷较大时也可以将换热后的地下水与抽上来未换热的地下水进行混合后,再进入热泵机组换热。蓄混水池储存换热后来不及回灌的部分地下水,在后期进行回灌,大大减小了地下水的瞬时回灌量,并有效降低了回灌负荷,减轻热泵系统对抽水井和回灌井的依赖程度。由于蓄混水技术的应用,会使得热泵机组水源侧的入口温度偏离设计值,对热泵机组的能效造成一定影响,增加机组运行能耗,但却节省了部分潜水泵的输配能耗。因此本文通过针对不同负荷,对具有蓄混水装置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模式进行了划分,用Fluent软件对不同运行模式引起的水源侧的入口温度改变值进行了模拟。其次,本文通过建立热泵系统模型,与现场测试结果比较验证,得到了系统外在参数,即机组水源侧入口温度、用户侧入口温度在不同负荷率下对机组能效的影响关系,并运用Visual Basic6.0软件实现了程序化,使得计算结果可视化。最后,通过建立水泵能耗模型,得到了不同运行模式下对应的潜水泵变频能耗。本文通过分别计算供冷季和供热季该系统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运行能耗,并与传统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对比,给出了具有蓄混水装置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优化控制策略,表明该系统在减小了系统总能耗的情况下还大大减少了潜水泵的抽水量,有效缓解了回灌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