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速公路
地下水源热泵
热源井
热贯通
灰色预测
摘要:
高速公路作为我国陆运交通运输网络的骨干,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截止2014年底,总里程已超过11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随着高速公路运输网的逐渐完善,其沿线房建设施的供暖空调系统形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地下水源热泵作为节能环保型空调技术在高速公路沿线已逐渐得到应用。但是由于高速公路和地下水源热泵在我国发展时间均较短,热泵技术在高速公路沿线的应用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适应性研究,因此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本课题针对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在高速公路沿线设施上应用的适应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基于陕西省高速公路沿线供暖空调形式调研,结合高速公路沿线房建设施特殊性、跨区域特殊性和能源结构特殊性,分析了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在高速公路沿线站点的技术可行性和适应性问题。本文首先对地下水源热泵技术水源侧热源井的设计和施工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热源井的设计方法及井结构、井数、井间距、井群布置对系统的影响,分析了热源井施工工艺流程中填砾、封井、洗井、潜水泵选择等过程的重要性,确定了高速公路沿线站点热源井设计、施工过程的可控因素及其特殊性。根据上述分析,本文结合地下水流动方程、地下水传热方程和承压完整井流方程,建立了二维地下水热运移耦合数学模型,提出相应假设条件及边界条件,利用FlowHeat1.0软件模拟了含水层岩性、渗透比、过滤管长度、抽灌温差及流量的不同匹配模式、井群布置等可控因素对抽水井温度及抽水、回灌井水头变化的影响,从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有助于避免或减轻“热贯通”和回灌溢井问题的相关建议。综上研究,本文最后以陕西省定汉线高速公路沿线站点汉中管理分中心为典型工程案例,结合汉中至陕川界段高速公路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对该项目地下水源热泵热源井设计、施工过程及项目夏、冬季实际能效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符合项目实际的HST3D-cug模型,对场地抽水井温度和抽水、回灌井的水位降深变化进行了模拟,最后通过项目运行过程中实际水位测量值,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运行季末各回灌井水位进行预测,提出了延缓“热贯通”和回灌溢井现象的相关策略,为该项目后期运行模式的制定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