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实际运行
启停组合
分温区控制
性能优化
摘要: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县域民用建筑在冬季供暖领域采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替代燃煤锅炉,以降低传统能源消耗,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对机组的调控策略若不够精准,会导致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进而使能源利用率下降,运行成本增加。因此,如何根据实测数据对能源站现有机组运行策略进行优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选取陕西省某县一能源站内的中深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热泵机组运行参数,深入分析热泵机组及现有运行策略的实际运行特性,揭示了该能源站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对启停组合的深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温区控制的多机组协同优化策略,以提升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中深层地热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潜力,并全面阐述了能源站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现状。基于2022年11月14日至2023年2月1日供暖期的实际运行数据,从单机组和多机组两个维度深入研究了系统的制热性能、昼夜能耗特征及机组性能差异。研究发现,不同机组之间存在显著性能差异,现有运行策略在典型工况下存在热负荷供需失衡和能效优化不足两大核心问题。通过系统研究机组群启停组合的性能参数,重点探讨了高/低温机组配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不同机组配置进行了优化分析,筛选出各机组总数条件下的最佳启停组合方案。在此基础上,针对17种启停方案进行了量化评估,最终确定了各组合的最佳运行方案。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依据温度梯度递减原则,创新性地提出了分温区控制的多机组协同优化策略,通过效益分析验证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热平衡性、节能性和环保性。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区地热储层总热量为2.92×1014 k J,折算标准煤1.22亿吨;每年可开采的地热流体热量,相当于14.73万吨标准煤,能为3.84平方公里区域稳定供暖。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资源禀赋优越、储量充足,地热能供暖在技术和工程实施上可行性高。
(2)该系统存在制热-取热失衡问题,昼夜能耗波动达3.6%。热泵机组性能分化,高温机组运行效率欠佳,1号机组、2号机组实际制热量与设计值最大偏差高达42.2%;低温机组运行稳定高效,实际制热量较设计值提升18.8%~24.4%。此外,运行策略存在缺陷,系统未能根据室外温度动态调节,热负荷供需失衡,热泵机组组合配置也未达最优,导致节能潜力未能充分释放,最终限制了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3)机组群性能系数COP与低温机组占比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此,对机组配置展开优化分析,筛选出不同机组总数下的最优启停组合方案,将机组群COP提升至6.29~6.96,通过精细化启停方案,COP额外提升0.3%~3.6%。创新性提出分温区控制的多机组协同优化策略,使机组群COP提升15.17%,系统整体COPs增长14.31%,总制热能力提高2.07%,系统总用电量降低11.37%,年化节约电费约68.87万元,有效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
(4)从热平衡性、节能性和环保性三方面对系统优化策略效益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系统取热性能提升4.92%,运行周期内额外节省标准煤431.5吨,年节约647.2吨;运行期间额外减排二氧化碳1065.7吨、二氧化硫8.6吨、粉尘4.3吨,年度减排二氧化碳1598.6吨、二氧化硫12.9吨、粉尘6.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