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拟南芥G蛋白
GPA1
cDNA文库
信号转导
AtXB31
Xcc
病原菌
摘要:
异三聚体G蛋白是在从酵母到人的所有真核生物中都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蛋白。它与偶联的膜受体蛋白和效应器蛋白合作,接受外界信息,并经过调整、集合与放大,准确无误地传递到细胞内,从而调控基本的生命过程,是细胞与环境信息交换必不可少的分子开关。异三聚体G蛋白属于GTPase,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研究表明,异三聚体G蛋白与含有七次跨膜结构域的质膜受体密切偶联(GPCRs)。目前哺乳动物中已发现大于20个Gα亚基,多于5个Gβ亚基,至少20个Gγ亚基。
与哺乳动物相反,植物异三聚体G蛋白含有一个Gα亚基(GPA1),一个Gβ亚基(AGB1)和两个Gγ亚基(AGG1和AGG2)。研究表明,植物G蛋白参与许多激素、发育及环境信号的应答,从而调控植物生长、器官发育及病害及逆境抗性等。对于拟南芥和水稻研究表明,异三聚体G蛋白能够直接地,间接地组织特异性地影响生长素、ABA、GA、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鞘脂(sphingolipid )、D-葡萄糖信号、感受蓝光和病原菌信号传导等。虽然植物异三聚体G蛋白涉及广泛的信号转导过程,但已知的与Gα亚基或Gβγ二聚体相互作用的下游效应器还很少。但传统的方法,包括生物数据分析、遗传学与药理学等方法,对于筛选、鉴定植物G蛋白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其它效应因子并不十分有效,因而寻找新的改良方法是必须的。
在本项研究中,作者构建了拟南芥cDNA文库,借助酵母反向Ras恢复系统(reverse Ras Recruitment system,rRRS)来筛选、鉴定与拟南芥GPA1相互作用的蛋白因子,如ADL1C,ACC1,AtXB31等,并以AtXB31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通过Pull down,BiFC和CoIP等体外与体内蛋白结合实验证明了AtXB31同GPA1的互作。生物化学分析与异位过量表达,病原菌接种等遗传学研究进一步验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分离GPA1相互作用蛋白的突变体以及与包括gpa1在内的其它信号蛋白突变基因构成的双突变体。通过鉴定这些突变体对已知G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事件产生的效应与表型性状,揭示G蛋白信号转导途径的机理。取得的结果如下:
1.提取拟南芥2星期和三星期幼苗,成熟的叶片、茎、花的总RNA,以随即引物为反转录引物,表达载体为pUra-Ras,构建了cDNA文库,1×105个克隆。
2.构建pMet-WtGPA1,pMet-Q222L两种诱饵,借助反向Ras拯救恢复系统,筛选得到若干GPA1推论的互作因子,如:ADL1C,ACC1,AtXB31等。
3.通过酵母双杂交,Pull down,BiFC,CoIP等体内体外蛋白互作实验,进一步证明AtXB31同GPA1的互作。其中酵母双杂交的互作发现,AtXB31的N-末端膜定位序列对于二者的互作是必需的。
4.对于AtXB31结构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三个保守domain,分别为:N-末端的膜定位序列,将蛋白定位在质膜上;锚定重复序列(ankyrin repeats),参与蛋白互作;C3HC4的环形锌指结构,具有潜在的E3连接酶的活性。生物信息学预测该蛋白不具有跨膜结构。RT-PCR检测,该基因在植物的重要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花中表达较高。GFP亚细胞定位在质膜上。经ABA和病原菌处理之后,AtXB31表达量提高。
***1同AtXB31有可能共同调控病原菌Xcc8004信号途径。通过对AtXB31的异位过表达和RNAi敲除转基因植株同野生型col-o形态学比较发现,基本没有差别。分别对GPA1的无义突变体gpa1-4和AtXB31过表达以及RNAi敲除植株接种病原菌,野生型作为对照。结果表明,gpa1-4和AtXB31RNAi敲除植株均出现了疑似感病症状。并且已经证明AtXB31在转录水平上响应该病原菌。因此推论AtGPA1和AtXB31很有可能参与Xcc8004病原菌的信号调控。
黄单胞菌是可造成植物严重病害的细菌,如黑腐病。因此研究该病原菌同植物之间的信号传递途径,找出关键调控基因,对于防治该病原菌可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筛选、鉴定植物G蛋白相互作用因子,并剖析其生理功能和在G蛋白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从而揭示植物G蛋白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分子运转机制,这不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生产指导意义,为提作物高光合效率,改良作物品质,提高作物抗逆性等品种改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