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eATP
异三聚体G蛋白
ERFx
生长素
摘要:
植物细胞内合成的ATP可以作为“能量货币”,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同时在一定条件下ATP也可以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外ATP(extracellular ATP,eATP)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及环境适应性,eATP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正成为植物发育与抗逆生理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内容。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发现eATP对于拟南芥幼苗主根生长方向有影响,主根生长受到高浓度ATP抑制,且表现出明显的ATP躲避性反应(eATP avoidance response),显示根系视高浓度ATP为一种伤害性刺激。为阐明拟南芥根系应对eATP刺激、调整生长发育的信号转导机制,本文完成了两项主要工作:1.异三聚体G蛋白在拟南芥幼苗主根eATP躲避反应中的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实验表明,拟南芥幼苗主根可以感受到eATP,并使根的生长方向发生改变,表现出明显的eATP负趋向性生长,我们将其定义为ATP躲避性生长方式。为进一步探究拟南芥幼苗主根在eATP躲避生长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机制,我们分别观察了异三聚体G蛋白α、β、γ亚基(Gα、Gβ、Gγ)功能缺失突变体幼苗在含有ATP的接合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在Gα功能缺失突变体(gpα1-1、gpα1-2)中,幼苗主根对eATP的躲避生长反应明显减弱。Gβ功能缺失突变体(agb1-1、agb1-2)和Gγ功能缺失突变体(agg1-1、agg1-2)幼苗主根会对eATP产生躲避生长的反应,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结果显示,拟南芥幼苗主根感受eATP,并发生躲避生长反应的过程中,G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Gα参与eATP调控拟南芥主根躲避生长反应的作用机制,我们利用杂交的方法将DR5-GFP和DⅡ-VENUS融合基因转化到野生型(WS)和Gα缺失突变体(gpα1-1、gpα1-2)中,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ATP处理后的拟南芥幼苗主根细胞中生长素含量及分布的变化。结果显示,ATP处理24h后,野生型幼苗在根尖细胞,尤其是静止中心及周围细胞中DR5-GFP的含量明显增加;同时DR5-GFP发生不对称分布,在主根弯曲点内侧细胞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外侧细胞。对含有DⅡ-VENUS的野生型进行ATP处理24h后发现,野生型幼苗在根尖细胞,尤其是静止中心及周围细胞中DⅡ-VENUS的含量降低;同时DⅡ-VENUS发生不对称分布,在主根弯曲点内侧细胞中的含量明显低于外侧细胞。以上结果说明,野生型幼苗根尖细胞中生长素含量增加,生长素的积累会使主根伸长生长受抑制,导致幼苗主根伸长速率减缓;野生型幼苗主根在弯曲点内侧细胞中生长素含量高于外侧细胞,说明拟南芥幼苗主根对生长素敏感,在生长素积累的一侧,细胞生长受抑制,进而产生躲避性生长。ATP处理后,在Gα缺失突变体(gpα1-1、gpα1-2)幼苗根尖细胞中DR5-GFP含量增加,但未出现明显的分布变化;在带有DⅡ-VENUS标记的突变体幼苗中,根尖细胞中的DⅡ-VENUS含量降低,但是并未出现明显的分布变化。以上结果说明eATP诱使Gα缺失突变体(gpα1-1、gpα1-2)根尖细胞中生长素含量增加,生长素积累会使主根伸长生长受抑制导致幼苗主根伸长速率减缓;但是Gα突变体主根生长素未见明显的不均匀分布,也没有发生eATP躲避性生长反应。综上所述,Gα通过影响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调控拟南芥幼苗主根对eATP的躲避反应。为进一步探究Gα如何影响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来调控幼苗主根对eATP躲避性生长反应,我们利用杂交的方法将PIN1-GFP、PIN2-GFP、PIN3-GFP、PIN7-GFP和AUX1-YFP融合基因转化到野生型(WS)和Gα缺失突变体(gpα1-1、gpα1-2)中,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ATP处理后的拟南芥幼苗主根细胞中生长素运输蛋白含量及分布的变化。结果显示,野生型幼苗经ATP处理后,幼苗根尖中柱和内皮层细胞中PIN1-GFP的含量降低,但未见明显的不对称分布现象;根尖中柱和小柱细胞中PIN3-GFP的含量降低,但未见明显的不对称分布现象;PIN7-GFP在根尖细胞中含量降低,但未见明显的不对称分布现象;位于幼苗根尖中柱、小柱和表皮细胞中的AUX1-YFP含量降低,但未见明显的不对称分布现象;位于根尖表皮和皮层细胞中PIN2-GFP的含量降低,并且发生了明显的不对称分布现象,在主根弯曲点内侧细胞中PIN2-GFP含量明显高于外侧细胞。说明拟南芥幼苗在ATP处理后,PIN1、PIN2、PIN3、PIN7和AUX1在根尖细胞中含量均有明显降低,影响了生长素运输总和的含量,导致幼苗主根伸长速率减缓;而PIN2-GFP在根尖细胞中的不对称分布,与生长素DR5-GFP的不对称分布相同,都是在主根弯曲点内侧细胞中含量明显高于外侧细胞,我们推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