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非编码RNA
MP48
预后
PI3K/AKT通路
CD34
摘要: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第二大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在全部肝脏肿瘤中约占20%,其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持续增长。ICC发病诱因多样,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寄生虫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等。ICC恶性程度极高,绝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肿瘤已经进展到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手术切除是ICC患者最主要的根治性方式,但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也不超过35%,预后极差。
核糖体图谱(ribosome profiling,Ribo-Seq)基于高通量测序来检测分析核糖体结合的短RNA片段,是翻译组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观点认为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通常不具备编码能力,翻译组学的深入研究使越来越多的nc RNA编码产物被发掘出来。nc RNA中可能包含长度通常小于300nt的小开放阅读框(short open reading frame,s ORF),具有翻译长度通常小于100个氨基酸的小肽的潜能。这些小肽参与调控人类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尤其是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小肽已被证实与患者的治疗反应及预后相关,可能作为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据了解,ICC相关小肽的研究尚未有过报道。本研究基于Ribo-Seq技术挖掘ICC相关的小肽,探究其与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的相关性,并对其调控ICC进展的功能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基于Ribo-Seq测序,明确ICC中编码基因的翻译丰度,并进行差异分析,结合转录组测序,计算各个基因的翻译效率,探索ICC的翻译特征。
2.利用ORFscore,核糖体释放评分(ribosome release score,RRS)等多种s ORF编码能力打分系统,对ICC癌和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s ORF进行多维度筛选,明确具有编码潜能的目标s ORF及其编码小肽。
3.制备MP48小肽的抗体,验证其在不同ICC细胞和组织中的内源性表达情况。
4.通过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对90位ICC患者的MP48表达量进行评分,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探究MP48的表达水平与ICC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5.构建稳定低表达和高表达MP48的ICC细胞株,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克隆形成、CCK-8、Transwell实验)探究MP48对IC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6.建立BALB/c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和肺转移模型,探索MP48在体内对ICC生长和转移能力的影响。
7.对稳定低表达MP48的ICC细胞株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差异分析明确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探索MP48可能影响的生物学过程和关键分子。
8.对于富集分析得到的关键通路,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其表达情况,对于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键分子,采用CO-IP实验验证其与MP48的相互作用。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第一个部分是对9对ICC癌和癌旁组织进行Ribo-seq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在翻译层面共鉴定出12124个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远高于转录层面差异表达的基因数量,提示ICC发展过程存在极其复杂的翻译调控。ICC癌和癌旁组织在整体的翻译效率上没有显著差异,且编码基因的翻译效率与转录丰度没有显著相关性。对癌和癌旁组织在翻译层面、翻译-转录同向变化层面,以及翻译效率层面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分别进行富集分析,结果在免疫、炎症、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中出现了显著富集,表明ICC发生发展过程中,这些生物学过程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之后,基于Ribo-seq检索非编码区的s ORF,利用ORFscore,RRS等工具结合差异分析从多个维度对s ORF的编码潜能进行打分,并不断缩小范围,最终从15个最具有编码潜能的u ORF中选择差异倍数最高的SOX4-u ORF,其可能编码一个长度为48个氨基酸的小肽,我们将其命名为MP48。
在第二个部分中,我们首先制备了MP48的单克隆抗体,在ICC细胞系RBE,HCCC-9810,QBC939,Hu CCT1以及正常肝内胆管上皮HIBEC中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了MP48的表达情况,并在12对ICC的癌和癌旁组织中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MP48在ICC细胞系和组织中内源性表达,在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