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
DSW
学术笔谈
摘要:
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的设立,是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化的关键环节,是教育能级跃升的重要举措,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助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此,《社会工作》邀请专家就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撰写了一组文章,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重点突破领域、国际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讨论,相信这样的讨论是高起点办好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的重要基础.
实践领悟力的培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实践领悟力并非简单的经验积累,而是基于深厚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智慧.它要求专业博士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工作实践中,迅速而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更多的实践元素,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实践反思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童敏教授提出了理论化这一重要目标,这是专业博士教育助力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
专业博士培养的实践知识导向,是对传统学术研究与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与超越,这一点是高万红教授和我本人论文重点讨论的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当紧密围绕实践需求展开.专业博士教育应以实践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工作一线,开展基于实践的科学研究.通过实践知识的生成与传播,不仅能够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有效性,还能够为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实践知识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术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工作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的博士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在社会工作领域,实践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同等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综合性的培养模式,既注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又重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双导师制、实践基地建设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以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博士人才.
农村社会工作方向是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的重点发展领域.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社会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农村贫困、农村老龄化、农村社区治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深度参与.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工作方向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庄勇教授认为,通过深入农村开展实践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农村社会特点的社会工作模式与方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这样的探索,对于"全球南方"国家社会工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国际经验的借鉴是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发展的重要参考.美国在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毛绪朋博士对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的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综述.然而,借鉴国际经验并非简单地复制与模仿,而是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工作的实践需求,自主培养高水平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实践领悟力的培育、实践知识导向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农村社会工作方向的拓展以及国际经验的借鉴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创新.这不仅需要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与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为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