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绿肥+”产业
绿肥—水稻轮作
经济效益
生态价值
乡村振兴
摘要:
[目的]以绿肥技术为基础的“绿肥+”稻米产业是培育健康土壤、生产优质稻米,探索“绿肥+”产业机制的重要实践。探讨适度规模的“绿肥+”产业模式的经济效益及生态价值,为可持续、绿色稻米生产提供借鉴。[方法]以河南省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问津合作社)为例,分析问津合作社2019—2023年的成本收益、土壤肥力,评估其稻田系统的生态价值。[结果] 问津合作社以绿肥—水稻制度为基础,构建“绿肥+”优质稻米产业技术模式,打造“津祥瑞”品牌紫云英大米,初步实现了“绿肥+”优质稻米产业化。与周边农户的冬闲—水稻种植模式比较,水稻平均增产6.5%,“绿肥+”大米比周边农户大米溢价2.0元/kg,绿肥—水稻、紫云英留种—水稻模式下的周年平均综合收益分别为2.79万和3.82万元/hm2。相比周边农户的冬闲、小麦、油菜与水稻轮作模式,问津合作社的绿肥—水稻模式周年综合收益分别提高1.46万、0.99万和1.15万元/hm2。通过种植利用绿肥,明显改善了稻田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增加了稻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其绿肥—水稻系统调节服务类生态价值为4.26万元/hm2,比周边农户的冬闲—水稻系统提高1.09万元/hm2。[结论] 问津合作社通过发展“绿肥+”稻米产业,实现了健康土壤培育、优质稻米生产的协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为稻区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未来,还需要进一步运用市场手段实现“绿肥+”稻米优质优价,加强技术优化、宣传培训和示范带动,提升“绿肥+”稻米产业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