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无受体脱氢偶联
氮杂环化合物
钌金属
膦功能化氮杂环卡宾配体
均相催化
摘要:
氮杂环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农用化学品以及材料领域的重要有机化合物,这使得发展其高效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氮杂环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主要通过胺与卤代烃或羰基化合物等亲电试剂的环化反应,然而这些反应大多存在反应产率低、反应选择性差、反应污染严重等问题,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进一步应用。近年来,无受体脱氢偶联反应作为一种新型C-N键偶联策略吸引了广泛关注,其不仅能选择性实现醇与胺的多种官能化反应,包括亚胺化反应、N-烷基化反应、以及酰胺化反应,而且还仅释放氢气和水作为副产物,避免了氢受体的浪费,从而具有原子经济性高、绿色环保等优点。因此,基于以上优势,本论文主要围绕钌/膦功能化氮杂环卡宾催化胺(肼)类化合物与醇类化合物的无受体脱氢偶联反应,对多种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展开了系统研究,其中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的工作:
第一部分:伯胺与1,4-丁二醇合成γ-内酰胺反应。不同于以往文献所报道伯胺与1,4-二醇到吡咯、四氢吡咯以及环酰亚胺的转化,该反应首次实现了钌/膦功能化氮杂环卡宾催化伯胺与1,4-丁二醇通过无受体脱氢偶联策略合成γ-内酰胺的反应。该反应不仅表现出优秀的产率、良好的底物兼容性、以及专一的化学选择性,同时还具备原子经济性高、反应绿色环保等优点。此外,控制实验表明,γ-内酰胺的生成先后经历了N-烷基化反应及酰胺化反应,而同一催化体系中两种不同官能化反应的实现得益于催化剂配位环境宽松、具有半稳型配体且配位/解离速率平衡快等特点。最后,控制实验进一步通过时间组分关系、配位模式探索及原位核磁监测等手段对反应路径及脱氢机制进行了充分验证,从而为可能的反应机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部分:肼与1,3-丙二醇选择性合成吡唑及2-吡唑啉反应。不同于发展相对完善的胺与醇的无受体脱氢偶联反应,该反应首次实现了更具挑战的钌/膦功能化氮杂环卡宾催化、碱调控的肼与醇选择性合成吡唑及2-吡唑啉的反应。同样,在吡唑及2-吡唑啉的合成中,反应均表现出低催化剂负载量、良好的底物兼容性、高反应选择性以及绿色环保原子经济性高等特点。此外,控制实验表明,吡唑的合成先后经历了肼与1,3-二醇的两次亚胺化反应,而2-吡唑啉的合成则先经历了1,3-二醇到α,β-不饱和醛的转化,再通过Michael加成型反应来实现2-吡唑啉环的构筑。最后,控制实验进一步通过添加剂作用探索、配位模式研究、以及原位NMR监测等手段对碱在反应选择性上的作用机制、以及反应路径和脱氢机理进行了充分探究,从而有力地支撑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第三部分:肼与烯丙醇合成2-吡唑啉反应。尽管第二部分工作中已实现了肼与1,3-二醇到2-吡唑啉的转化,然而在进一步拓展反应适用范围过程中发现,受限于1,3-二醇种类较少、结构难以修饰等局限性,从而使得2-吡唑啉合成中反应底物适用性、产物多样性及反应选择性上均有待提高。为了克服以上问题,该反应首次实现了钌/膦功能化氮杂环卡宾催化肼与烯丙醇合成2-吡唑啉的反应。相比于第二部分工作中2-吡唑啉的合成,该反应除了在保证绿色环保、高原子经济性、以及低催化剂负载量等特点外,还进一步表现出更广的底物普适性、更高的反应产率、更专一的区域选择性、更短的反应时间以及更低反应温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反应的实用性。此外,控制实验表明,该反应中2-吡唑啉的合成先后经历了烯丙醇脱氢到α,α-不饱和醛以及α,α-不饱和醛与肼的Michael加成两个步骤,而进一步的中间体验证、碱的作用探索等控制实验则为反应机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本论文通过利用钌/膦功能化氮杂环卡宾催化催化的胺(肼)类与醇类化合物的无受体脱氢偶联反应,成功实现了γ-内酰胺、吡唑及2-吡唑啉三种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这三部分的工作不仅为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切实可行、绿色高效的合成方法,而且极大地拓展与补充了无受体脱氢偶联反应的策略及反应类型。除此之外,本论文所开展的多种应用拓展研究,包括克级反应、生物活性分子合成及后期官能化、其它氮杂环化合物的衍生以及光物理学性质研究等,也进一步证明了反应所具有的良好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