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氮杂环
亚结构拼接
连续反应
设计合成
杀菌活性
摘要:
氮杂环类化合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多样性、生物活性的广泛性,加之其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成为新农药创制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嘧啶、吲哚、喹啉以及杂环酰胺类化合物是几类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最近已成为开发新的杂环化合物农药常用的官能团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从含氮杂环类化合物中寻找高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本论文以嘧啶、吲哚、喹啉和内酰胺类氮杂环结构为研究对象,依据亚结构拼接的原理,运用一步连续反应的设计理念,构建了4个系列98个新型的氮杂环类化合物(其结构均已通过了H NMR,C NMR、ESI-MS、HRMS或元素分析得以证实),并对其进行了杀菌活性的测定。在杀菌活性测试部分,我们采用盆栽苗测试方法和孢子萌发测试方法对黄瓜霜霉病(cucumber downy mildew)、小麦白粉病(wheat powdery mildew)、小麦锈病(wheat rust)、黄瓜炭疽病(cucumber anthracnose)、稻瘟病(rice blast)和灰霉病(gray mold)6种植物病菌进行了杀菌活性测定,以期获得具有良好杀菌活性的化合物。本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嘧啶并[4,5-b]吲哚-2-胺的构建、合成及杀菌活性测试。该部分利用N-烷基-2-氯-3-甲(乙)酰基吲哚为反应物与硝酸胍通过缩合和环化反应的一步连续反应,将2-胺基嘧啶环以稠合的形式构建于吲哚环上。对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找到了最佳反应条件,完成了对27个结构新颖的目标化合物2-胺基嘧啶并[4,5-b]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与确证。对它们进行了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对黄瓜霜霉病(CDM)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杀菌活性,其中N-丁基-6-乙基取代的化合物II-3k(90%)和II-3a′(85%)对黄瓜霜霉病的杀菌活性最好。2)6-甲基吲哚并[2,3-b]喹啉-11-羧酸类化合物合成及杀菌活性测试。同样以上一部分的3-乙酰基-2-氯-N-甲基吲哚为反应底物,通过与靛红及取代靛红反应的研究,意外发现一种新的一步连续反应的合成策略,得到一系列结构新颖的6-甲基吲哚并[2,3-b]喹啉-11-羧酸类化合物。该合成策略使用10%的乙醇-水溶液为介质,氢氧化钾作为碱,避免使用有毒有害或价格昂贵的有机试剂和溶剂,具有操作简单、所需试剂廉价易得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对产物结构进行了波谱分析和X-单晶衍射确认。对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给出了可能的反应历程。对它们进行了杀菌活性测定,但未获得较高杀菌活性的化合物。由于该类化合物属于天然生物碱Neocryptolepine的骨架结构,我们相信今后通过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结构改进和修饰,一定能发现高活性的化合物。3)N-取代吡咯并[3,4-b]喹啉-1-酮类化合物设计、合成及杀菌活性测试。运用上述一步连续反应的理念,设计以实验室自制的2-氯甲基喹啉-3-甲酸乙酯为反应物,使之与各种芳胺、脂肪胺和脂肪二胺进行一步连续反应,将五元内酰胺环以稠合的方式拼接在喹啉环上。通过对该反应条件的优化实验发现,在乙醇–乙酸(体积比为10:1)混合溶剂介质中无需任何碱催化剂的条件下,以较高的收率完成了对42个结构新颖、取代基多种多样的目标化合物N-取代吡咯并[3,4-b]喹啉-1-酮的合成。对它们进行了杀菌活性测定,发现那些具有对称结构性质的双(N-烷基吡咯并[3,4-b]喹啉-1-酮)类化合物IV-3k’-3p’对黄瓜霜霉病(cucumber downy mildew)和小麦白粉病(wheat powdery mildew)表现出较好的杀菌活性,其中最高的是化合物杀菌率为IV-3k’,对小麦白粉病的杀菌率为90%,与参照物醚菌酯的活性相当,具有非常好的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4)6-氯-2-芳基(或吡啶)基乙烯基喹啉-3-羧酸类化合物设计、合成及其杀菌活性测试。使用上一部分制备的6-氯-2-氯甲基喹啉-3-甲酸乙酯这一反应平台作为反应物,研究它与芳醛或吡啶醛的反应,设计开发了简便高效的“三步一锅法”的合成方式,并完成了对1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6-氯-2-芳基(或吡啶)基乙烯基喹啉-3-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并对其结构进行了核磁谱图分析和结构确认。对它们的杀菌活性进行了测定试验,但结果并比理想,只用其中少数几个甲氧基、三氟甲基和吡啶基取代的化合物V-3e、V-3f、V-3m、V-3r和V-3s对稻瘟病(rice blast)和灰霉病(gray mold)表现出中等的杀菌活性(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