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女性就业
自雇
非自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经济形态和就业形式的层出不穷、共享经济理念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加了劳动者就业机会,可以说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是一项跨时代的技术进步。从当前我国的网民规模和对各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情况来看,人们已经开始依赖于通过互联网的使用来实现自己的需求,如网络购物、在线预订及支付等应用的普及降低了人们外出购物的成本,简历投递平台的推广为求职者拓宽了求职新途径,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女性就业为切入点,研究了互联网的使用对女性就业选择的影响,以期为女性能够做出更好的就业选择提供一些指导。通过整理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到女性就业选择会受到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互联网的使用通过作用于工资收入及就业机会而对女性就业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互联网的使用对女性就业有促进作用。因此,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该领域的结论提供进一步的佐证,并对于帮助女性做出科学的就业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梳理了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的作用机制,分别从人力资本理论、工作搜寻理论和劳动供给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女性可以通过网上学习、培训等途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个人竞争能力;通过合理使用互联网降低搜寻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成本,提高与雇主的匹配效率,从而提高非自雇就业概率;通过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灵活就业,或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在线创业。在之后的实证研究中,本文基于CGSS 2010-2015年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女性使用互联网对其就业选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不同特征女性的异质性影响,最后通过替换关键解释变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使用使女性整体就业概率提高7.7%,使女性自雇就业和非自雇就业的概率分别提高了 2.5%和7.7%。第二,在将互联网作为信息渠道的情况下,使用互联网使女性自雇就业的概率提高了4.1%,使用互联网使女性非自雇就业的概率提高了 6.6%。第三,闲暇时不同的互联网使用与活动偏好对女性就业选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闲暇社交有助于女性的自雇就业,闲暇学习有助于女性非自雇就业,闲暇娱乐对女性自雇和非自雇均有不利影响。第四,分样本研究显示,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女性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使用互联网显著提高了 40岁以下女性自雇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了 40岁以上女性非自雇就业的概率。已婚女性使用互联网从事自雇就业的概率更高,未婚女性使用互联网从事非自雇工作的概率更高。最后根据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以期互联网能够更科学地发展并且互联网的使用能够在女性的就业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中国微观调查数据CGSS进行个人层面的实证研究,扩大了样本数据量,使结果更具代表性,为互联网的使用促进就业提供更多的经验数据;第二,本文进行了多个分样本的研究,为互联网的使用促进女性就业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数据和样本处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可能有所欠缺,考虑不够全面,对于女性就业选择的探讨也仅限于自雇就业和非自雇就业这一层面,没有进行更深入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