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淋巴管生成
VEGFR3
PARP
双靶点抑制剂
摘要: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作为乳腺癌的一种特殊分子分型,占整体乳腺癌的15%左右,具有特殊的分子表达特征、生物学行为以及临床病理特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TNBC治疗手段仍然是手术和常规的全身细胞毒化疗,但是密集型,高剂量的化疗会产生巨大的毒性,且肿瘤复发或转移后往往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依然很差。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在TNB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诸多研究表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通路介导的血管和淋巴管生成是TNBC治疗领域富有潜力的策略。然而,VEGFR抑制剂的缺点也非常突出,包括抑制生理性血管生成而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如出血、伤口愈合延迟、胃肠道穿孔、血栓栓塞并发症、蛋白尿等)、抗肿瘤效果持续时间短,血管生成代偿信号通路激活导致的治疗性耐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因此,设计和发现具有高效价、高选择性和低毒性的VEGFR抑制剂,不仅能够为抗TNBC的治疗药物研究提供科学策略,也能有助于进一步探索VEGFR通路在TNBC发生和发展中的具体机制和功能。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围绕VEGFR介导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开展了新型VEGFR3选择性和VEGFR/PARP双靶标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构效关系研究,并对优选化合物开展体内外抗TNBC药效学、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性质研究。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一、选择性VEGFR3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TNBC活性研究
TNBC的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过程,一旦患者发生远端转移常提示预后差,生存时间短,远端转移也是晚期TNBC的主要致死原因。淋巴管生成和重塑在TNBC的远端转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原发肿瘤通过异常生成的瘤周淋巴管与淋巴结进行连接,促进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结、全身循环和远端转移。诸多研究表明抗VEGFR通路介导的淋巴管生成是TNBC转移治疗领域富有潜力的策略。相对于同家族的VEGFR1/2,VEGFR3在TNBC转移相关的淋巴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抗TNBC转移的一个潜力靶标。目前,国内外针对VEGFR3进行选择性抑制剂的药物设计还较少,尚无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药物。SAR131675是唯一被报道的选择性VEGFR3抑制剂,体内研究表明其能够有效地抑制淋巴结侵袭和肺部转移,但其低体内药效和积蓄毒性,阻碍了它的进一步临床评估。研究发现SAR131675结构中的乙炔基团通过烷基化CYP450的合成血红素生色基团或关键残基,使肝脏CYP450酶失活,从而不可逆地抑制药物代谢系统,造成累积性毒性。因此,有必要研发具有更高亲和力、更高选择性,更好安全性的VEGFR3抑制剂。
在本章中,我们通过对活性小分子库进行VEGFR3激酶抑制活性随机筛选,以此确定了具有中等抑制活性的苗头化合物1,其对VEGFR3酶水平抑制活性(IC50)为3.5μM。紧接着,我们通过分子对接研究化合物1与VEGFR3的结合模式,以此对化合物1的结构进行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第一步,通过对化合物1的噻吩并[2,3-d]嘧啶环骨架进行骨架跃迁,我们锁定噻吩并[2,3-d]嘧啶为优势骨架结构;第二步,我们对噻吩并[2,3-d]嘧啶的6位取代部分进行详细考察,找到N-甲基-4-(对苯基)哌嗪取代能够使生物活性显著提升;第三步,我们对噻吩并[2,3-d]嘧啶的2位取代部分进行探究,发现在该位置引入疏水基团可以提高抗增殖活性,但不利于VEGFR3抑制活性;第四步,我们对链接基团哌嗪进行结构修饰,以此考察对生物活性的影响。构效研究发现,对哌嗪基团的结构修饰会导致哌嗪发生不利于分子与蛋白结合的构象变化;最后,我们对头部基团进行优化,发现引入含有脲基的大位阻基团能够显著提高生物活性。整个研究过程共计合成52个化合物,最终发现优选化合物22k,该化合物对VEGFR3酶水平抑制活性为110.4 n M,并具有较优的抗TNBC细胞增殖活性(MDA-MB-231,IC50=2.2μM;MDA-MB-436,IC50=3.5μM)。另外,化合物22k对VEGFR3具有良好的选择性(VEGFR1,IC50>10μM;VEGFR2,IC50>10μM),优于阳性对照SAR131675(VEGFR1,IC50=3100 n M;VEGFR2,IC50=220 n M)。此外,化合物22k具有可接受的口服药代性质,口服生物利用度达到30.9%。
随后,我们利用多种分子生物学实验对化合物22k的作用机制及体内药效进行深入研究。体外机制研究表明,在VEGFC诱导的人表皮淋巴管内皮细胞HDLEC中,22k通过靶向VEGFR3抑制细胞迁移和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