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溶酶体降解技术
自噬靶向嵌合体
含溴结构域蛋白4
三阴性乳腺癌
摘要:
作为生命体内广泛存在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在酶催化、信号转导、能量供给、基因调控、维持机体稳态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与此同时,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源于蛋白质的突变或异常积累,特异性降解这些致病蛋白可以从根本上干预或治疗疾病,因此靶向蛋白质降解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发现的重要工具。近年来相继涌现出不同类型的蛋白质降解策略:包括基因干扰技术(如RNAi和CRISPR),基于泛素化-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的分子胶水和发展更为成熟的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PROTAC)技术。与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相比,PROTACs在用药剂量、耐药性、毒副作用和“非成药”靶标等方面的潜在优势引起了药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UPS表达范围的局限性,导致PROTACs主要诱导特定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而不能够有效地清除其他更易引发多种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蛋白,如蛋白聚集体、胞外蛋白以及膜蛋白。因此亟需寻找和探索蛋白质降解的新技术,拓展蛋白质降解剂技术的靶点范围。
基于溶酶体系统的蛋白质降解技术通过其胞吞和自噬途径可以有效降解上述各种致病蛋白,极大地丰富了蛋白质降解的靶标范围。其中,自噬-溶酶体途径在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和正常代谢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自噬关键蛋白LC3通过自噬货物受体p62/SQSTM1将靶蛋白包裹进自噬体,随后与溶酶体融合将靶蛋白降解。因此,充分利用LC3在连接靶蛋白和自噬体之间的桥梁作用,探究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致病蛋白的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临床价值。另一方面,含溴结构域蛋白4(bromodomain-contain 4,BRD4)是溴结构域及超末端结构(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domain,BET)家族的一员,其上调与各种实体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已成为开发抗癌药物的热门靶点。BRD4小分子抑制剂会使BRD4在体内大量积累,导致其抑制效率降低,同时耐药问题也使其临床效果不理想,因此靶向BRD4降解是一种更有效控制肿瘤恶性发展的新思路,开发基于自噬途径降解BRD4对探索自噬降解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论文利用已报道的LC3和BRD4配体,结合自噬靶向嵌合体(autophagy-targeting chimeras,AUTACs)技术,合成了一系列靶向降解BRD4蛋白的降解剂AUTACs,并进行了BRD4降解机制验证和相关抗肿瘤活性研究。首先,我们经过文献调研发现化合物JQ1是一种有效的可逆性BET溴域抑制剂,可作为靶向BRD4的弹头分子,并已有报道证实JQ1羧基位置上的化学修饰不会影响其与BRD4蛋白的结合。此外,有报道称化合物GW5074可以与LC3有效结合,且不影响细胞整体自噬功能。同样地,GW5074的4-羟基延伸对LC3仍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因此从该位置引入不同长度的连接链是可行的。基于上述分析,作为概念验证,我们以不同长度的纯烷烃链作为linker合成了AUTACs14a-14j,靶蛋白降解活性结果显示该系列降解剂活性均不理想,BRD4降解率在0~23%之间。其中,LC3配体为5-碘吲哚酮取代(14f-14j)化合物的降解活性略强于5-溴吲哚酮取代(14a-14e)。因此,我们将5-碘吲哚酮骨架结构保留,将纯烷烃linker替换为不同长度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链,合成了AUTACs 14k-14r。降解结果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均表现出比14a-14j更高的BRD4降解活性(20μM浓度下,BRD4降解率达到30~92%)。经过两轮化学结构修饰和靶蛋白降解活性分析,我们最终获得了优选的BRD4自噬-溶酶体降解剂14m,其在MDA-MB-231细胞中的Dmax可达92%,IC50为0.9μM。
接下来,我们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验证了14m在几种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细胞中均能有效降解BRD4,10μM浓度下,在MDA-MB-231细胞中的降解效率甚至超过99%,并能显著下调BRD4下游效应蛋白c-MYC的水平。在探讨14m对BRD4降解的量-效和时-效关系时,我们发现14m(0.5μM)作用2小时便能有效诱导几种TNBC细胞中的BRD4降解。机制研究表明,14m诱导BRD4的降解依赖于完整的AUTAC分子。随后对代表性化合物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分析结果表明,与GW5074相似,降解剂14h-14r对LC3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其中优选降解剂14m对LC3的KD值为1.3μM。降解机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