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喜树
喜树碱
铁死亡
光热治疗
化疗耐药
三阴性乳腺癌
肿瘤主动靶向
递药系统
摘要:
研究背景:喜树碱是从喜树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生物碱,主要通过作用于细胞内的拓扑异构酶I抑制DNA合成以达到抗肿瘤的作用。喜树碱完整的内酯环是抑制拓扑异构酶I的药效基团。喜树碱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的形式杀死肿瘤细胞,极易发生多药耐药导致化疗失败。因此,将喜树碱以内酯环形式递送至肿瘤细胞,并能克服肿瘤对喜树碱的耐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铁死亡是不同于细胞凋亡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铁死亡的本质是细胞内过量的游离铁催化过氧化氢,产生大量的ROS,进而氧化细胞膜上的脂质,形成大量的脂质氢过氧化物。因此,向肿瘤细胞内递送铁离子,有望通过铁死亡途径杀死耐药肿瘤细胞,从而克服肿瘤耐药。多巴胺可以与金属离子配位,在碱性环境下能够进行氧化自聚合反应,形成具有超强细胞黏附特性的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纳米粒。聚多巴胺纳米粒具有优异的光热转化能力和p H响应性的释放特性。聚多巴胺的网状结构也可以高效负载药物,另外,多巴胺结构上的氨基利于结构修饰,将肿瘤靶向基团叶酸连接在多巴胺上,还能够增强聚多巴胺纳米粒的肿瘤主动靶向特性。三阴性乳腺癌由于难以采用抗体和免疫治疗,化学治疗成为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主要方法。而传统化疗由于易产生耐药性,协同治疗成为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并克服耐药的有前景的方法。研究目的:选用多巴胺和叶酸修饰的多巴胺为载体材料,通过氧化自聚合反应,制备共同负载CPT和Fe的肿瘤主动靶向纳米粒CPT/Fe@PDA-FA。将纳米粒靶向递送至肿瘤部位,实现纳米粒的高效入胞,并在细胞内p H响应刺激下释放CPT和Fe,利用PDA纳米粒的光热特性,实现基于喜树碱的凋亡、铁死亡与光热三联合肿瘤靶向治疗作用,多途径协同杀死耐药肿瘤细胞。研究方法:1.采用多巴胺与叶酸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叶酸修饰的多巴胺肿瘤靶向材料,经过核磁共振波谱及红外光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表征确证。2.以多巴胺及不同比例的叶酸修饰的多巴胺为原料,通过氧化自聚合反应,并利用多巴胺结构中的酚羟基与Fe的配位作用以及聚多巴胺网格结构与喜树碱平面结构的π-π堆积实现Fe和CPT的高负载,得到共同负载Fe和CPT的肿瘤主动靶向纳米粒CPT/Fe@PDA-FA;采用动态光散射激光粒度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粒的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载CPT量、载铁量、稳定性、形态学及元素分布进行评价。***/Fe@PDA、CPT/Fe@PDA-FA5、CPT/Fe@PDA-FA10及CPT/Fe@PDA-FA20分别与4T-Luc细胞共孵育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摄取量,筛选最优纳米粒。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考察CPT/Fe@PDA-FA10纳米粒的光热转化性能;考察CPT/Fe@PDA-FA10纳米粒的p H响应性释药特性、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及溶血作用。4.采用MTT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活死细胞染色实验,考察CPT/Fe@PDA-FA10的体外抑制耐药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5.采用MTT实验、ROS及LPO染色后激光共聚焦实验、GSH及MDA含量测定实验、生物透射电镜及Western blot等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活性、检测ROS、LPO、GSH及MDA含量、观察线粒体形态及观察铁死亡相关蛋白(GPX4和SLC7A11)的表达等,考察CPT/Fe@PDA-FA10的体外抑制耐药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铁死亡活性。6.采用凋亡染色流式实验及Western blot实验,考察CPT/Fe@PDA-FA10的体外抑制耐药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活性。7.采用MTT竞争性生长抑制实验及激光共聚焦竞争性摄取实验,考察CPT/Fe@PDA-FA10的肿瘤主动靶向作用及细胞摄取机制。8.通过原位注射4T1-Luc/CPT耐药细胞至乳腺,构建原位耐药三阴性乳腺癌裸鼠模型;通过红外热成像仪观察CPT/Fe@PDA-FA10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光热转化性能。9.通过游标卡尺测量原位耐药三阴性乳腺癌的体积,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拍摄裸鼠肿瘤的荧光强度,考察CPT/Fe@PDA-FA10对裸鼠原位耐药三阴性乳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10.通过肿瘤组织的H&E染色、TUNEL染色、ROS染色、LPO染色、Ki67染色、Western blot实验、MDA和GSH的含量检测及Caspase 3、Bcl-2、GPX4和SLC7A11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考察CPT/Fe@PDA-FA10抗原位耐药三阴性乳腺癌的机制。11.通过称量荷瘤裸鼠体质量,检测裸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以及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EA)的含量,裸鼠的心、肝、脾、肺及肾组织的H&E染色,考察CPT/Fe@PDA-FA10对裸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