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库水-冰雪融水联合作用
堆积体岸坡
冰雪融水入渗模型
物理模型试验
变形演化特征
变形破坏机理
摘要: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极端冰雪灾害,尤其以湖北、湖南、广东等中南部大多数省份受灾最为严重,导致很多市政基础设施、电力设施发生损坏以及岸坡边坡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在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冰雪气候出现愈发频繁,影响范围也愈为广泛。三峡库区是我国中南部受雨雪地质灾害影响较显著的区域,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针对库区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研究,以往工作主要集中在库水位升降及降雨作用下的地质灾害变形破坏机理、预测预报及防护等方面,而对于考虑极端冰雪条件下的库岸边坡变形失稳机制研究较少,同时,极端冰雪气候的出现加剧了库区地质灾害的失事后果,增加了认识与处置难度。因此,开展三峡库区极端冰雪条件下库岸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有利于深化对库岸边坡地质的认识,支撑三峡工程长久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服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际需求。鉴于此,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条件下库岸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防护》(项目批准号:51439003)为依托,以三峡库区蓄水以后出现明显变形迹象的藕塘滑坡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地质分析、室内试验(包括力学试验及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库水-冰雪融水联合作用对堆积体岸坡的影响效应与入渗机制、岸坡变形破坏地质力学机制及变形稳定计算分析等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藕塘滑坡浅表层堆积体在库水和大气降水联合作用下,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浅表层局部变形破坏;其中滑坡前缘东、西部强烈变形区域的稳定性受库水作用影响显著,后缘西侧局部浅表层堆积体的稳定性受大气降水入渗作用影响显著;滑坡体变形区域存在继续扩大的可能性,特别在极端降水条件下,会进一步加剧坡体变形破坏程度。(2)通过开展堆积体冰雪融水入渗物理模型试验及试样直剪试验,探讨了冰雪融水入渗影响深度、含水率及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积体变形与含水率增加速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岸坡变形破坏时累计冰雪融水量大小,决定滑移发生的规模;在冰雪融水入渗过程中,堆积体中矿物颗粒的软化和土体结构的损伤劣化,导致其抗剪强度呈先陡后缓的劣化趋势,建立了冰雪融水入渗堆积体抗剪强度参数劣化方程,从融雪入渗深度、含水率及力学参数角度揭示了堆积体冰雪融水入渗对物理力学参数的影响效应。(3)通过对度-日模型经验公式改进,建立了雪水当量B与堆积体表层温度T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堆积体在冰雪融水入渗作用下渐变渗流路径的多层水箱模型,阐明了堆积体在冰雪融水作用下的动态入渗特征,刻画了冰雪融水周期内冰雪融化量和冰雪融水入渗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揭示了堆积体冰雪融水入渗机制。(4)基于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试验平台,开展库水-冰雪融水联合作用下的藕塘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库水-冰雪融水联合作用下藕塘滑坡的变形破坏主要集中在滑坡前缘西侧和后缘西侧局部浅表层区域,其中滑坡前缘区域受库水作用影响更为显著,呈现出由前至后的牵引式变形破坏特点;滑坡后缘区域主要受降水作用(含冰雪融水)的影响,由后至前呈现出推移式变形破坏特点;岸坡变形整体表现为局部牵引和推移,先“牵引”后“推移”的时空演化过程。(5)针对藕塘滑坡,分别建立了局部浅表层牵引式和推移式变形破坏模式;其中牵引式破坏模式表现为岸坡前缘软化、塌陷→裂缝发育且出现塌岸→雪水沿着裂隙快速入渗→上部岸坡土体被“牵引”,变形加剧→多级弧形裂缝次序张开→滑面逐渐贯通;推移式破坏模式表现为岸坡后缘陡峭,在冰雪融水作用下,岸坡土体易于拉裂→冰雪融水入渗→土体软化→后缘沉降下挫向前推移→侧翼剪张雁列状裂缝形成→冰雪融水持续入渗→变形体前部出现鼓丘并挤压坡体向两侧扩散→整体形成后小前大的扇形变形破坏体。(6)开展了藕塘滑坡在库水、冰雪融水、库水-冰雪融水联合作用、地震等工况下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除了在6级地震作用下,岸坡存在潜在不稳定滑面外,其余工况下,岸坡稳定系数在1.20以上,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易于出现局部变形破坏,尤其在前缘西侧和后缘西侧区域,最大变形可达到24cm以上。藕塘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较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分析结果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藕塘滑坡长期稳定评价与治理提供了的技术支撑,也为复杂条件下特大型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分析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