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女性
相对贫困
摘要: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0年,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进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新征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少数民族地区正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比男性被剥夺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也更容易陷入相对贫困。要解决好民族地区相对贫困问题,就必须关注和重视女性群体,只有解决了女性相对贫困问题,女性才能真正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才能得以实现。解决女性相对贫困问题也将是少数民族地区今后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因此,本文以最容易陷入相对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从多视角剖析了女性相对贫困的形成机制,通过回归分析寻找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的路径,这对于我们实现民族大发展大繁荣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贫困和女性相对贫困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贫困理论、社会性别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的整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五个视角出发,梳理了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的多重形成机理。接着,构建了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测度指标体系,运用Alikre-Foster双临界值法从经济条件、社会机会、政治权力、精神文化生活、信息透明度5个维度对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发生率进行了测算,分析了各指标的相对贫困贡献率,并进一步按照城乡、区域、性别对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本文利用二值离散Probit模型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从性别和区域入手进行了影响因素对比分析。文章的主要结论如下:(1)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情况比非少数民族地区严重,民族地区女性比非民族地区女性更容易陷入相对贫困境地;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单一维度的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社会机会和政治权利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最为显著。(2)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具有隐蔽性,少数民族女性的相对贫困被掩盖在了家庭、社会和国家扶贫工作机制下。(3)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多维相对贫困整体呈下降趋势,相对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90.66%下降到2020年的87.51%,但是其发生率仍然较高。(4)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性别、区域、城乡对比分析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各指标贡献率在对比分析中也具有明显差异。据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问题、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本文提出了以下减贫路径:(1)完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制度,促进资源分配向西部地区倾斜;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经济收入持续增长,进一步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2)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的政治参与度,拓宽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政治参与渠道,营造有利于女性参政的和谐家庭环境。(3)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的健康意识、自立自强意识培养,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健康的良性发展,消除女性相对贫困的隐蔽性。(4)从多个维度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减贫路径: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的养老保障制度,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养老服务和社会养老服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阻断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重视民族文化发展,转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性别意识。(5)丰富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的信息获取渠道。简而言之,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相对贫困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是需要从中国政府到社会各界等各方长期通力合作才能最终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