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现代性
有机马克思主义
共同体思想
摘要:
现代性的产生源于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破除神话、宣扬理性、不断“祛魅”的目标,孕育了人们不断反思、怀疑传统、内在超越的现代性精神。伴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实现和完成,现代性也日益完成自我的确证,理性被放大的同时逐渐演变为理性主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取代了理性自身原本的内核,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的同时,现代性问题也随之不断彰显和突出,资本的逻辑成为资本家唯一追求的目标,资本主义倡导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极端化,人们只顾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忽视其可承载的范围和极限,造成资源短缺、全球气温升高、环境破坏、空气污染指数严重增加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共同体在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发展下,其原本的意义逐渐被瓦解,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自由、民主、人权取缔了共同体思想,使人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都受到现代性的冲击和挑战。有机马克思主义以对生态危机的高度关注为理论生发点,认为现在转变其理念和发展方式还为时不晚,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使得各个国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实现生态灾难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为此,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和资本主义现代性对共同体的破坏展开了现代性批判,对自由市场理论、个人主义价值理念以及经济主义发展观予以揭露,并驳斥美国的“经济人”假设、严重的阶级不平等以及单一的经济成就衡量指标对共同体的挑战和破坏。为求在现代性下重构共同体,有机马克思主义融合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思想构成自己的理论主张,提出“资本主义正义不正义、自由市场不自由、穷人为全球气候遭受破坏付出最为沉重代价的不公正”的三大宣言,旨在建构共同体,谋求共同体的共同福祉,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社会。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共同体、人与他者平等相待的人类共同体、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社会共同体,是谋求整个地球生物圈共同福祉的共同体。为建构共同体,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四个核心指导原则,即共同福祉的价值取向、有机的生态思维、长远的整体视野和关注阶级不平等,以此为指导建构的共同体思想在解构极端个人主义和一元中心主义的同时建构共同体中的人和多元共同体,以有机整体的视角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一元机械思想,实现和谐多元的自然共同体、回归平等的人类共同体和共生共荣的社会共同体的有机统一。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以建设性后现代的视角为建构共同体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设性方案,包括发展共同体经济、转变经济成就衡量指标、实行混合制市场社会主义、学科为共同体服务、进行有机教育、发展有机农业等建设性设想。从现代性视域、马克思主义视角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角度来看,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既有其价值又存在局限。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深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的认识,反对个人主义,进而在反思中重塑共同体,但是它没有达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高度,其思想理论还比较薄弱,对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认识不足,从其实践上来讲还因为并不主张消除私有制而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正视其理论价值和局限,坚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在新时代下具有重要意义,使其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借鉴作用,启示我们在我国的现代化道路上规避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错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完成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