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国家形象
及物性
政治语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界大潮流中,国家形象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际关系学、国际传播学以及语言学等领域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并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形象进行研究。语言学领域学者主要以新闻、演讲语篇等为语料进行国家形象的他者构建与自我构建研究。国外学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一是通过梳理某一时期西方人的中国观进行国家形象的历时研究,二是通过社会学调查大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我国学者大多关注国外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扭曲构建,较少学者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我国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提出后,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发表相关政治语篇,这些语篇也被各国新闻媒体转载刊登,为中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研究提供了语料支撑。本研究选取2015年9月28日至2018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英文官方网站、《中国日报》英文网站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关的政治语篇为语料(共20篇,49,634词),以及物性系统为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语篇中构建国家形象的及物性参加者和过程进行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及物性参加者和过程成分在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关政治语篇中是如何分布的?第二,及物性参加者和过程成分在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关政治语篇中是如何实现的?第三,相关政治语篇是如何通过及物性系统将中国构建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国家形象的?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归纳如下:(1)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关政治语篇中,各个过程小句参加者的分布情况分别为:物质过程参加者(59.02%)、关系过程参加者(22.00%)、心理过程参加者(8.48%)、行为过程参加者(6.22%)、言语过程参加者(2.11%)、存在过程参加者(2.01%);各个及物性过程的分布情况分别为:物质过程(61.38%)、关系过程(18.19%)、心理过程(9.97%)、行为过程(6.35%)、言语过程(2.01%)、存在过程(1.83%)。其中,高频率使用的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主要用于增强语篇陈述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的使用旨在引起受众的共鸣和认同感,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语篇中还低频率使用了一些存在过程,旨在强调某一实际情况,以引起受众对该情况的重视。(2)及物性过程参加者的实现体现了语篇的主题。所选语料中物质过程参加者、关系过程参加者以及存在过程参加者的“nuclear security”和“friendship”等高频词的使用体现了“世界和平的建设者”这一主题;物质过程参加者、心理过程参加者以及行为过程参加者的“development”和“our efforts”等高频词的使用体现了“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这一主题;关系过程参加者、心理过程参加者以及言语过程参加者的“economic globalization”和“openness”等高频词的使用体现了“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一主题。(3)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关政治语篇在构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国家形象过程中,主要通过物质过程小句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以及当前为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进行客观表述;通过关系过程小句诠释“一带一路”倡议等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以维护国际秩序;通过心理过程小句、言语过程小句以及存在过程小句的使用,表达中国向往和平并愿意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揭示了及物性用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可行性,此外,对中国形象的分析将为对外传播中英语新闻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本文最后讨论了该研究对英语新闻写作、英语阅读教学等方面的启示,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