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化线路
褒斜道
驿站型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摘要:
2018年,蜀道正式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单中的一分子。作为蜀道北线之一的褒斜道支线数量最多、古驿道遗址分布丰富,是承载军事历史大事件的重要线路。本文拟基于“文化线路”的角度,以褒斜道驿站型传统村落为整体研究对象,对其历史脉络、线路辨析、基本特征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按照“问题提出-理论探讨-分析-解决”的逻辑思路,以褒斜道驿站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为研究对象,展开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探究理论依据:解析“文化线路”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以文化线路为导向的连片保护模式。在理论方面,以文化线路为切入点,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可以使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有针对性,从而实现保护、发展、传承等不同层面的平衡。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提出文化线路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思路,从而奠定论文的理论依据;2.研究区域现状及特点: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和文献资料,并结合现场调查,剖析褒斜道的线路辨析及沿线驿站型传统村落的历史演进过程,总结褒斜道影响下沿线由驿站发展而来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归纳出如下内容:1)道路交会岔口村落常以团块状空间形态发展;2)带状村落沿着驿路呈线性发展,驿路与河谷走向紧密相连;3)枝状村落多出现于河谷中平坦开阔的地形地貌,有除驿路之外的空间形态引导要素;4)散点状村落多处于沟壑或海拔较高的地方,因无水源或驿路引导约束,多无形成规律。3.问题剖析与策略建议:归纳出当前古道村落保护发展面临的困境,以问题为导向,在线路整体与村落个体两个层次上,提出保护发展框最终从线路整体层面提出“构建点-线一面联动体系”的策略,从个体层面出发,基于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两个角度提出村落的发展策略;研究一方面是对褒斜道沿线驿站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性研究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对驿道沿线的驿站型村落进行研究,是对古代军事、政治、经济等专门性史学研究的基础性与补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