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渝东南
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量化分析
保护发展策略
摘要:
传统村落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其形成、发展及演变与自然环境、人文秩序、社会生活等要素关系密切。随着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及风貌受到了冲击,有的还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当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大多是定性、单一学科、单一方法的分析,缺乏从宏观到微观、从环境到建筑的定量分析,特别是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相关定量研究急需补充。为丰富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本文选取渝东南地区109个中国传统村落(共计六批)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研究框架;同时,运用当今学术界主流且前沿的分形理论,并结合GIS技术平台进行分析。
宏观层面,以GIS技术平台作为切入点,对渝东南传统村落的地形地貌、水域水系、道路交通等物质环境要素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分析总结其对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同时,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对村落人文历史要素进行归纳,进而从学科和专业的角度剖析了村落空间形态内生的形成机制,为后文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中观层面,将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分解为边界形态、村落肌理、建筑群落,并运用分形理论对其进行量化解析,挖掘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形态的分形特征。再运用数理分析和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法,对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进行解析,探寻其生成机制。此外,再根据量化数据,提出全新的渝东南传统村落分类方式,为村落空间形态保护发展策略奠定基础。
微观层面,主要选取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吊脚楼民居建筑,借助分形理论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宏观和中观层面探索建筑空间的分型迭代模型,为本文后续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最后,将渝东南传统村落按不同类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渝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并以酉阳县板溪镇山羊村山羊古寨为例,进行村落的保护发展设计实践,实现理论分析与实践运用的结合,为渝东南地区构建以延续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