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农业生产空间
传统村落
村落空间形态
鲁西南
特征研究
摘要: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鲁西南”即山东省西南部,包含济宁、菏泽、枣庄三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区域内形成了数量众多且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展现我国北方地区农耕文明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生动载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鲁西南传统村落的生存状态受到严重威胁,面临风貌特色破坏、文化根源消失等诸多威胁。因此,近年来我国从政府层面开展了多部门联合、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彰显我国对传统村落重视与保护的坚定决心。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承载村民聚居活动的空间外在表征,是呈现乡村风貌特色的重要空间载体,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的推动下,打造绿色、宜居、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越来越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点。农业生产空间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乡村风貌特色,影响着乡村生态环境塑造,对于建设乡村宜居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从农业生产空间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出发,选取鲁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从宏观到中观的研究次序,分析并归纳了鲁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并尝试性探讨了农业生产空间对鲁西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鲁西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宏观尺度下,村落空间分布与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落的整体发展模式。从区域整体性视角出发,利用Arc GIS工具,对鲁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集群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揭示了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因素与鲁西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内在联系,最后根据主要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将对鲁西南传统村落划分为平原型、残丘型和丘陵型三种类型。
(2)农业生产空间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从三种类型村落中选取典型村落作为研究样本,依据“选址布局-平面形态-骨架结构”的研究次序对样本村落的中观层面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环境布局方面,采用图示解析法,研究传统村落选址与布局特征;平面形态方面,借助景观生态学中斑块边界形状指数、延伸率和建筑密度指标,对鲁西南传统村落的边界形态进行数理解析。根据解析结果,划分鲁西南传统村落平面形态并归纳特征;骨架结构方面,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析法,定量构建传统村落骨架结构。根据构建结果,划分鲁西南传统村落骨架结构类型并归纳特征。
(3)农业生产空间对鲁西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解析。基于“人-居-地”互动理论,解析了农业生产空间如何影响鲁西南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村落平面形态以及村落骨架结构。该理论视角下,村落空间形态是人、村落和农业生产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生产空间是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影响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平面形态和骨架结构的演变。
农业生产空间影响着鲁西南传统村落的选址与布局,控制着村落边界的发展,影响着村落骨架结构的生成。掌握农业生产空间影响下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不仅对全面认识传统村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维持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合理地进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指导意义,更有利于于全方位、多元化保护传统村落景观风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