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传统村落
选址
空间布局
营造手法
保护
摘要: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先民的苦心经营,传承演变至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传统社会中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技术水平等,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然而,在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化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由于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识以及整治规划的实践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误区,导致了如今“千村一面”的局面。面对城市化带来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压力,传统村落中遗存下来的风土人情、民居建筑、山水环境等物质和文化同现代城市面貌、生活方式矛盾日益突显。本研究以海南岛1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阅读、实地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海南传统村落的聚落选址特点、空间布局、演变规律、民居建筑的形态与构造,植物的组成与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探究海南传统村落的规划思想与营造手法,其研究结果如下:1.海南传统村落的选址与聚落形态(1)海南传统村落的选址与布局,注重考虑村落的安全、温饱、景观等要素,遵循宗族宗教信仰,遵循传统风水理论中的基本原则。理想村落的基址,既要包含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阳光充足、安全防御等环境特征,又要满足风水形法布局的空间结构特征。(2)传统村落依托自然地形山水,形成“山林—建筑—田野(水体)”的村落格局。原始定居型、避世迁居型村落整体形态呈“组团状”依附于山林之中,受宗族意识和风水意识影响较深,建筑整体格局较为紧凑,村落的边界明显;地区开发型、民居迁徙型村落内部建筑布局呈“簇群状”,有一定规律性,村落外围建筑呈“散落状”分布,村落没有明显边界;历史嵌入型村落建筑布局比较散乱,没有规律性,这类型村落通常位于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地区。2.海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规律(1)受忧患意识的影响,传统村落在空间布局上,由内至外形成“院落—村巷—碉楼(炮楼)—巷门—村门(围墙)—植物—地形(山体)”多层次防御体系。通过村落内外道路将村落的公共空间节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点—线—面”的村落空间结构。(2)水环境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常都布置在村落内部或周边。水井形态多样,数量与村落规模成正比。布置于村落交通便捷之处,便于村民取水;水塘除了生产养殖的之外,在风水上还起到“藏风聚气”的作用,常以水塘为中心,形成“向心式”村落空间结构;田野与水塘在风水理论中都看作是水体,因而在传统村落中的作用和布局相似,但从建筑趋向性上看,水塘要优于水田。另外,水口园林的景观构建是村落营造的重中之重,通常修建桥、榭、坊等建筑,以达到锁住水口,留住财气的目的。3.海南传统村落建筑形态与建造传统村落的建筑分为民居建筑、宗祠建筑和景观建筑,从选址到建造都受风水理论制约。同时,海南传统民居建筑受到中原文化与风水文化的影响,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合院式”民居的空间特征,注重院落的围合感,强调轴线,主次分明,内外有别。宗祠建筑是村民精神生活区域,通常与物质生活区分开,设置于村落边缘。景观建筑、风水树、风水林都是根据风水理论进行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