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保护与活化
双修
柳茹村
摘要:
当前江苏省传统村落资源总量稀少,研究区域多集中于南京市、苏州市等地,部分市域内的传统村落个案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空白,急需对其进行调查记录及深入研究。作为江苏省第二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丹阳市柳茹村,在长期的繁衍传承中形成了苏南地区少有的城堡式村落格局,其传统文化丰富、空间形态独特,并至今为人们所使用。依托于江苏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背景,柳茹村的历史遗存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但是丰富的传统文化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生产生活变革及社会交往需求的改变,传统农耕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村落空间形态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而这一类传统村落的活化改造工作迫在眉睫,如何平衡好传统村落复兴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等各类关系,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行稳致远,是我们应着力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双修的视角出发,选取丹阳市柳茹村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等方法,探寻传统村落活化转型的新思路。基于相关理论和案例分析,结合对“双修”内涵、目的、原则的解读,尝试从景观修补与文化修复两个层面构建传统村落活化策略。依据“宏观-中观-微观”的研究体系,探讨柳茹村空间生成背景,调查并记录村落整体格局和内部空间构成要素,包括生产空间、街巷空间、公共空间、防御空间、建筑与院落空间、习俗活动空间六大类别,进而总结提炼柳茹村空间形态特征。在满意度、使用偏好、改造意愿等村落空间使用评价的基础上,归纳柳茹村现存问题及困境,以问题为导向,将策略运用于实践,由点及面针对性的对柳茹村空间进行活化改造设计,推动村落的振兴与繁荣。研究认为:①柳茹村空间的形成与演变受地理环境、传统规划观念和社会发展三大因素影响;②柳茹村整体呈团块状,具有“一巷二更楼九圈十三井”的城堡式格局,呈现出“中心辐射状”的空间布局,“宅高田低,中居外耕”的形态特征,“内密外疏、北疏南密”的地表肌理;③村民对柳茹村空间现状整体满意度较高。街巷空间是村民最喜欢停留的空间,建筑及院落空间则为村民使用率最高的空间,村民认为最具代表意义的空间是习俗活动空间,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空间有待改造;④传统村落活化策略包括景观修补与文化修复两大内容,通过修补传统村落功能格局、生态环境、传统空间、新旧风貌四个方面实现村落人居环境的改善;通过修复传统村落节庆民俗、历史文脉、管理体制三个方面促进村落文化自信,继而提升村落活力,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期通过个案研究为现阶段传统村落空间营造、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也希望能够为传统村落的资源调研及整理工作作出一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