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传统村落
文化分区
空间形态
谱系
摘要:
川西地区高海拔和多山地的自然约束,藏羌汉回等多民族聚集的人文影响,共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同时藏彝走廊、茶马古道等线性廊道加速了地区的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影响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形成及发展。当前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冲击和破坏,建立以特征识别为核心的空间形态调查和认知,是该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地域特色文化的文化自觉,也是发现和建构西南地区人居环境基因库的重要组成。论文以川西地区为研究范围,选取前四批共6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村落档案、卫星图、地形图、规划图和相关史料文献等资料,结合现场调研与测绘,建立川西地区传统村落基础数据库。研究分析川西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征,以及数量、规模、年代、民族、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变等川西地区传统村落基础特征,结合建制沿革、民族迁移等确定川西地区的文化分区划定。以此为基础,重点形成“分区-分维-分类-比较”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图谱分析方法,详细建构村落选址与格局、形态与结构、空间构成及组织、建筑布局及形态的四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图谱,通过分区比较、类型比较,阐述其相似性、异质性和联系性三性特征,并从谱系表、谱系图和总体特征三个方面进行谱系总结。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工作:首先,建立论文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理论框架。明确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确定本次研究的范围和对象。以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为主,总结理论及方法的缺失。归纳总结空间形态相关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主要呈现“四维”构成,同时传统村落受多元文化影响,形成“三性”特征,结合图谱理论及方法,从内容、技术框架和要素层级三个方面建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图谱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建立多要素综合的川西文化分区。由于川西地区复杂性,借助文化圈概念,通过解析地区环境特征及传统村落基础特征,结合建制沿革和民族迁移等要素,建立综合的文化分区。再次,以川西地区综合文化区为基础,通过分类、比较、总结,建立川西地区四个维度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图谱。1.对各维度空间形态进行分类,明确各类型的标准、基础特性和模式图;2.以文化分区为基础,对四个文化区的各维度空间形态进行分区比较,明确各文化区的主要类型、整体特征、形成机制,对典型性类型进行深入特征描述和形成原因解析;3.类型比较,对各维度各分类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各类型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4.将各类型村落进行统计形成各维度空间形态谱系表,将村落的类型信息与村落空间信息叠置,借助GIS形成可视化表达,形成各维度空间形态谱系图,总结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川西地区传统村落四个维度的空间形态图谱。本研究拓展了传统村落研究地域范畴,并结合文化区划理论,提出对复杂地形、多民族文化地域的分区认知方法,即以相似文化属性和特征的地域分区为研究单元。针对村落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分类为基础,结合文化分区,建立分区比较、分类比较的研究体系。并借助图谱理论,形成图表为主的谱系表达方法。研究探寻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认知方法体系,对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有实践指导意义,也丰富了我国乡村空间形态研究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