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端节
空间形态
水族
三都水族自治县
摘要: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其水族人口在全国占六成以上,水族村落文化独具魅力,村落空间形态类型丰富,但当前学术界缺乏对水族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的研究。论文运用人文地理学、城市形态学、建筑类型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全县水族村落整体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端节文化区为划分基础,对水族村落进行分区和分类,并挑选县域内典型村落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的方法,寻求其今后的保护和发展道路,最终以村落集群的视角为县内整体水族村落的发展提供建议。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为本文研究概要。通过对城市形态学、国内外乡村聚落的研究进展及当前水族村落的研究情况,确定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部分:县域水族村落形成研究和水族民族特性研究。对水族的源起及其在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发现水族在迁徙流变及与朝廷抗争的过程中凝聚出很强的自我意识性和家庭认同感。而水族民族特性与“端节”有非常强的相关性,其村落分布亦与“端节”有较大的关联,因此将“端”进行提取,作为本文核心线索。第三部分:县域水族村落总体格局和类型划分。在全域层面上,对水族村落的总体分布进行分析,解析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背景和空间分布格局。从两个维度对水族村落要素进行提取,物质层面上,对水族空间形态基因进行提炼,确定其构成要点,总结各方面的特征,对各类要素进行空间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社会结构层面上,从体现水族血缘性和宗族性的——“端节”和姓氏入手作为分区的主导因素,叠加前面的物质空间形态要素,形成六大文化地理分区,并对该六大文化地理分区的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水族典型村落分析。借助历史演变和宗族血脉的空间分布研究其村落本源,在此背景下,主要以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的方法解析怎雷村、巴卯寨、达便村、塘党村的物质构成要素和系统功能组成,并通过划分出形态区域,以此为基础对村落各分区进行评析,结合用地权属绘制出管理单元,提出保护和管理意见。第五部分:对水族村落保护和发展提出建议。层次上,从村落集群、村落空间,到民居空间三个层面提出对水族村落优化的建议。需结合现实情况,提出现代化的改造方式和方法,并保留水族自身形制的文化特点和空间特色。第六部分:为全文重要结论总结,评析不足之处,并提出今后水族村落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