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豫西传统村落
物质空间形态
社会空间形态
精神空间形态
构成规律
摘要:
豫西位于我国二、三级地势和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历经多次民族迁徙、冲突与融合,经过长期“天下之中”的政治与文化建构,呈现出典型的“中”区位特征和过渡性特征,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近年来,有关豫西传统村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但目前研究重心集中在窑洞村落,研究成果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不够,存在重个案轻整体、重物质轻精神的学术不足。基于建筑学和文化人类学学科视野,借鉴社会学相关理论,以豫西传统村落空间为研究对象。提出“情境←关系→空间”村落空间分析模式,并以物质空间(表层)、社会空间(中层)、精神空间(深层)为纲形成三层级论述体系。探索了豫西传统村落生成环境与历史演变,确定传统村落文化分区。从村落整体形态、空间构成规律、区域比较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出传统村落的地域空间形态特征。探讨了豫西传统村落社会空间形态,明晰了社会结构与村落礼制空间、防御空间、生计空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析豫西传统村落的环境禁忌空间、神庙和宅院信仰空间、人生三部曲的礼仪空间,以及民居装饰审美空间、动态审美空间,揭示了豫西村落丰富的精神空间形态和文化内涵。从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次展现了豫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其深层结构、精神内核和意义内涵。以推动豫西传统村落空间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补充豫西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理论,为豫西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指导。以“主导因素法”将豫西传统村落分为2个文化亚区、5个文化小区。地表型传统村落和窑洞传统村落分别以“加法”和“减法”为空间营建逻辑,前者由外而内多有明确的村落边界、村落中心和组团中心,呈现出与环境相协调的特征,而后者空间结构松散,没有明显中心,布局自由灵活,表现为完全依附于环境的特征;在宅院组合形成村落空间的过程中,地形坡度、道路方向、朝向习俗等交替成为空间组合的主导因素;豫西地表合院呈现出典型的“超窄院”形态。由西向东,豫西窑洞民居洞口由大变小,窑底空间由窄变宽。村落空间的礼制特征的强弱与村落中大家族的组织能力高度相关,在家族组织力弱的杂姓村落,仅民居和祠堂表现出普遍的强礼制形态,在家族组织力强的单姓村落,则整个村落空间表现出强礼制特征。因周期性社会动荡,豫西传统村落又展现出防御空间特征,衍生出官督民办型、流民匪寇型、庄园自卫型三类防御性堡寨,形成了点线结合、层层深入的“地形-边界-街道-宅院群-宅院-建筑”六级防御空间体系;受生计环境影响,农耕生产使传统村落空间向内不断细化,由外而内形成了“内向”多圈层生产生活空间。围绕乡村基层集市形成了以集市为核心,若干村落紧密联系,具有层级化和体系化的“外向”集市村落圈空间体系。豫西环境禁忌文化将各种限定关系融入了村落空间、邻里空间和宅院空间,实质性地形成了地方化的群体建造约束;豫西公共性神庙信仰空间承载着村落社群的集体意识,神庙与村落存在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村落结社”与民居充分结合,形成了“宅庙合一”的独特形式,各类神庙均对村落中的家庭保持着“丛簇式”影响形态;豫西宅院信仰空间是以院墙、院门为空间边界,中堂和院子为组织核心的空间体系,具有世俗化和与神圣化并存的“人神共居”的空间意象。豫西“生”、“婚”、“葬”三大仪式活动中隐藏着充满博弈的空间对立结构和时间序列关系,仪式将各类空间进行了广泛整合和意义联结,形成了充满意义的仪式空间系统,仪式及仪式空间是豫西传统村落地方感、归属感、认同感和其社群“安土重迁”观念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豫西传统村落民居装饰审美空间和以庙会、演剧为代表的动态审美空间是地域文化及社群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村落中最为轻松和充满创造力的空间。民居装饰表现为兼容并蓄的审美特征,庙会和演剧空间则表现为世俗性、享乐性并存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