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侗族
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人类聚居学理论
摘要:
传统村落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人类聚居环境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高定村地处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区)交汇处,是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侗族村落,其地域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建筑保存丰富,空间形态独具特色。然而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使得伴随自然状态演变而生的高定村空间形态逐渐衰落,空间结构混乱、建筑形态异化、地域特征丧失殆尽。因此本文以高定村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分析空间形态特征,探讨影响因素作用规律,同时为保护更新提出相应策略。本文首先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方面对自然、社会、人等因素在高定村实体、空间上的分布内容和直接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分析,从而对地域形成背景构建直观的认知。接着从整体格局、组团布局、地域建筑三个层面对高定村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在进行整体格局和组团布局研究时,根据历史变迁客观规律将演变历程划分为迁移融合期、过渡发展期、转型重构期三个阶段,基于力动体分析方法对同一时期不同影响因素对结构和形态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对比不同时期,从力动体构成、村落规模、空间结构、空间秩序、社会结构五方面总结演变规律。在进行地域建筑研究时,基于本体、中心、循环系统、特殊部分四部分对现存地域建筑进行分类梳理,并探讨空间的演变。最后阐述空间形态保护更新原则,指出高定村空间形态现存问题,并从管理、技术、意识层面提出保护更新策略。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高定村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具有高度复合性,其次指出了高定村整体格局经历了封闭的多核团聚式聚居-开放的多核团聚式聚居-无中心的自由式散居的演变,组团布局经历了均匀的单核集聚式聚居-不均匀的单核填充式聚居-线形的自由式集聚的演变,提出了演变规律为:外源性因素不断介入的力动体构成、主动扩张的村落规模与被动收缩的自然边界、逐步消解的向心结构与交通因素影响下的带状结构、单向有序聚集与多向无序分散的空间秩序、社会结构与聚居空间耦合下的集聚与分化下的开敞,同时对现存地域建筑进行了类型整理和演变探讨。针对空间形态现存问题,提出了空间形态保护应在顺应传统格局特征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对外源性因素的介入进行一定的综合干预与引导,并从管理、技术、意识层面提出了保护更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