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传统村落
山地
鲁中地区
空间形态
地域特征
摘要:
在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农村”,这种一个模式下的乡村发展深切伤害了乡村的文化代表性和情感归属性。目前,虽然政府列出了传统村落名录,但是一些名录之中的村落由于交通、经济等原因也未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本文以鲁中地区四十余个国家级和部分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层层递进的研究方式,以县级行政区划来看,这些村落位于济南的平阴县、长清区、历城区、章丘区、莱芜区(原莱芜市),淄博的博山区、周村区、淄川区、沂源县和泰安的东平县、岱岳区和肥城市。第一部分研究鲁中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区位选址和整体布局,在此过程中对于鲁中地区传统村落的宏观表现形式有了整体的认识。鲁中地区的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很多地方没有被城市化进程和现代乡村建设所影响,因而保留了数量可观的传统村落。鲁中地区的传统村落与其所处地势条件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在地势的影响之下,既有相对开阔场地下的大规模组团式村落群,也有呈点状分布于山体之中的小型村落,还有些村落呈带状分布于交通要道两侧或是山谷之间。这些村落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在时代和地域背景的影响之下发生的。第二部分研究鲁中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从中观的层面对鲁中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将该地区的传统村落从平面形态与竖向形态两个基本方向出发,分为中心外扩、竖向发展、带状延伸和自由聚集四种基本类型。第三部分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营造,从节点空间、街巷空间、院落空间三个层面对传统村落的内部空间加以分析,节点空间主要表现为自发形成、人工改造、多功能性三个特征;街巷空间作为村落骨架,其形态多种多样,主要作用为连接不同基面和丰富空间内容;院落空间作为村落中分布密集的点状空间,既有相同特征,每个院落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最后对于鲁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现存问题与价值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原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之下,乡村需要的是全面的发展,不再是过去那种只追求经济建设而放弃文化内涵的模式。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基本上以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作为载体,反映了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此,在研究某个地区的村落时,要从其表现出来的空间特征之下,敏锐地发现该地区的传统村落发展规律。我们要做的是把握这种规律,使乡村作为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载体,能够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坚定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