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桂江流域
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类型特征
形成机制
摘要:
桂江流域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广西、湖南、广东三省交界处,桂江通过灵渠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是中原通向南岭的重要交通廊道。桂江流域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丰富、水网密布,具有良好的自然及交通条件,受湘桂走廊、潇贺古道以及西江水系的影响,成为多民族、多民系聚居的文化互融地区。在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多元文化等共同影响下,桂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表现出显著的丰富性与地域性。本文以空间形态为切入点,对桂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系统梳理与类型归纳,理清了各类型的典型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形成机制与内在建造逻辑。研究以建筑类型学为理论基础,探索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细分类型、特征规律以及形成机制。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比较归纳、学科交叉融合等方法,借助Arc GIS、SPSS技术,构建了桂江流域传统村落信息数据库。以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因子数据为基础,按照“构建特征因子属性数据库--选取相关特征因子--提取主导因子--划分空间形态类型--提炼类型特征--揭示形成机制”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形成创新性结论。首先,建立桂江流域内128个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基础特征因子数据库。研究对桂江流域内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基础特征因子进行了全面普查,运用实地调研、文献整理与卫星影像数据分析等方法,经过筛选判断,选择能客观反映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基础特征因子,建立包括3大类、10小类特征因子属性的数据库,具体涉及传统村落地理区位、外部环境、内部空间、人文社会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次,细分桂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类型,归纳各类型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研究根据空间形态的外化表征,从10小类基础特征因子中筛选并确定7小类能客观反映物质空间形态的特征因子,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确定建筑排列方式与地形地貌为影响空间形态的主导因子,通过SPSS主成分分析,明确以建筑排列方式为基准,以地形地貌为辅助,将村落空间形态分为4种主要类型以及6种亚型,包括平原横排型、山地横排型、平原纵列型、山地纵列型、山地自由型、沿等高线台阶型。运用比较归纳法,阐述6种空间形态类型模型特征,并选取6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深入剖析桂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机制。自然环境的差异化奠定了村落空间形态的地域性格局,使传统村落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布局、街巷组织、民居形制等。随着族群迁徙,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传统村落空间作为多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特征,建构了空间形态的多元化秩序。剖析社会经济与政策制度的推进与转变对于村落空间形态的发展与变迁的影响,两者涵盖的生产方式、技术革新、交通方式、历代政策均是村落空间形态不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