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演变
旅游开发
动力机制
摘要: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在迎接机遇的同时,过度的旅游开发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变化。故而,本研究立足于旅游开发效用下的传统村落,以具有旅游开发代表性的马尔康市西索村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旅游开发介入前自然演变规律与旅游开发效用之后演变规律,探讨在旅游开发前后不同阶段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与成因差异,并挖掘其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剖析旅游开发效用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破坏传统村落真实性的驱动因素,提出适用旅游开发效用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同时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蓬勃发展提出了依据与参考。本文旨在运用科学的形态学研究方法,结合传统村落独特的选址背景归纳总结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分析体系,进而解析旅游开发前后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特征与成因差异,挖掘空间形态演变影响要素与动力机制。基于此,本文系统的归纳了旅游开发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框架,并对西索村传统村落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西索村村落选址的形成要素与山水空间格局,结合康泽恩城市形态描述体系中“历史地理分析法”分析了传统村落的形态要素,主要包括了构成平面格局要素的街道、地块及建筑基底布局,及不同时期的建筑类型与土地使用类型。通过上述要素组合叠加进行形态区域划分,分析各形态单元特征;其次,结合村落发展背景划分形态演变阶段,旅游开发介入前:单核发展阶段(明清时期)、自然衍生阶段(民国时期)、组团扩张阶段(解放以后),旅游开发介入后:旅游参与阶段(2000年至2010年)、旅游发展阶段(2011年至2014年)、旅游巩固阶段(2014年至今),分析两个时间轴线下的形态区域演变过程。对比旅游开发前后形态演变特征及成因,归纳出旅游开发效用下的传统村落形态演变规律呈现出:由土地使用类型细化为建筑形态差异形成形态单元分异转变,基于居民生活为主的功能结构转变为旅游为主的功能结构转变,从地块扩张到地块更新、加密转变,从无序扩张到有规划的更新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建筑形态的演变的规律;最后,通过整理大量文献及访谈记录,并通过对比旅游开发前后西索村传统村落形态演变特征与成因差异的基础上,总结得到旅游效用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及动力机制。基于调研与分析结果,结合现状问题,总结西索村空间演变的规律与机制,提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与旅游开发建议,从而为后续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