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倒置动结式
FMI模型
力量理论
转喻
象似性压制
摘要:
倒置动结句式在句法层面体现为NP1+VP1+R+NP2,其中NP1为致使事件中的施事,NP2为受事,如“这堆衣服洗累了姐姐”,其独特的句型结构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该种句式的结构特征,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这一句式的理解。已有研究要么观点各异,难以统一;要么多聚焦于该句式中特定成分,少有全景式剖析可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主要类别倒置动结句式中各要素形成的理据及其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融合力量理论(Force Theory)、认知转喻理论(Metonymy Theory)以及象似性理论(Iconicity Theory),提出FMI模型,以阐释倒置动结句式的表述特征在概念层面的形成过程,以期更进一步认识这一句式的成因。依据FMI模型,主要有以下发现:1)倒置动结句式中的概念结构与致使经验的心智表征结构并非完全一致,这一现象由认知再加工过程引起,该过程涉及转喻机制以及象似性压制。2)基于力量理论,在倒置动结句式中,NP1可视为致使力量的发起者,NP2为力量所施加的对象,前者通过复杂致使事件将致使力施加于后者。这一复杂事件包含若干子事件,涉及不同人和物。复杂致使事件中的概念内容无法一一得到表述,语言的趋简性触发转喻机制,使得复杂致使事件中较为突显的行为转喻性表述整个复杂致使事件,这是VP得以形成的理据。转喻机制“抹去”了部分形义配对特征,在句法层面造成倒置的错觉;为突显结果的意外之义,距离象似性压制经验结构,致使R提前。3)不同的致使力量关系可直接通过认知再加工后,体现为同一句法结构,这是倒置动结句式建构过程中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倒置动结式与普通动结式建构过程中的主要不同体现为,前一句式中的VP只是施加致使力的前提条件,而后一句式中的VP可直施加致使力。对歧义现象的解释,以及倒置动结句式和普通动结句式建构过程的差异对比,进一步验证了FMI模型的解释力。4)本文在统一解释主要类别倒置动结句式的认知构建过程中提出象似性压制现象,尝试性拓宽压制理论所涉范围,以进一步推动构式理论的本土化。本文并没有推翻构式理论的形义配对观,只是将整合观推广到认知机制的运作层面,主张单个认知机制的运作会产生形义配对效果,但几个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效果不总是它们单独运作效果的简单加合,而是有体现整合特性的可能,形成其单独运作时不具有的效果,形义错配现象为其中之一。在倒置动结句式中,促成象似性和转喻机制共同运作形成整合效果的推动力量是汉语语法的趋简性要求,该要求优先于形义配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