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方法人银行
违约风险
系统重要性
系统性风险
复杂网络
机器学习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等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愈加明显,当前正处于新动能未完全形成,旧动能发力不足的阶段,叠加中美贸易摩擦、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掩藏和积累的风险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使房地产企业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累积的风险得以释放,但这也导致部分房地产企业难以为继,留下了大量的违约债务。房地产市场动荡,又迫使地方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引致的风险通过复杂的经济联系快速传导至银行体系,加剧了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使银行体系对外部冲击表现出了极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地方法人银行由于体量小、公司治理不健全等最先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风险事件频发,对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如果此时地方法人银行风险仍不能得到及时处置,风险持续累积后的爆发可能引起大范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因此,侦测识别银行体系的薄弱点,并前瞻性地处置化解潜藏的风险,实现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就成为当前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路径之一。
鉴于此,本文考察了我国当前银行体系薄弱点,地方法人银行的违约风险及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本文从系统性风险积聚爆发链条的具体环节入手,首先测算了单个银行违约距离,之后构建了银行体系网络,研究了单个银行违约风险通过银行体系网络传播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银行系统重要性以及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系统性风险形成链条上每个环节的最终目的是剖析并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地方法人银行日益突出的违约风险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为前瞻性地识别处置潜藏的风险,本文尝试使用前沿的机器学习方法Boosting回归树解释和预测银行的风险变化,为实现银行体系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提供新思路。
具体的,本文首先采用未定权益法(CCA)测算了 35家银行(含21家地方法人银行)上市以来的违约距离,选取对银行违约概率有潜在影响的26个银行内外部特征因素,运用机器学习方法Boosting回归树研究了银行特征因素对银行违约概率的解释和预测作用,并分析了地方法人银行区别于其他所有制银行的独特特性。之后采用最小密度法,根据银行间敞口数据构建了银行间市场复杂网络,在此基础上运用DebtRank方法测算了 35家银行(含21家地方法人银行)2008年以来的系统重要性,该测算结果包含了 35家银行系统重要性的季度变化。运用机器学习方法Boosting回归树,研究了银行内外部特征因素对银行系统重要性的解释和预测作用,并分析了地方法人银行区别于其他所有制银行的独特特性。最后在考虑系统性风险传染特性的前提下,综合银行违约概率和银行系统重要性,测算了 35家银行(含21家地方法人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该结果包含了 35家银行数据可得以来系统性风险的季度变化。运用机器学习方法Boosting回归树,研究了银行内外部特征因素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解释和预测作用,并分析了地方法人银行区别于其他所有制银行的独特特性。
研究发现,一是当前违约概率最高的银行为地方法人银行,地方法人银行的违约概率显著高于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制银行。股份制银行的违约概率位于地方法人银行之下,违约概率最低的是国有银行。二是系统重要性排序靠前的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这两类银行的体量规模较大,且与银行体系内其他银行有更密切的关联。但在银行业整体遭遇冲击时,地方法人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将陡然上升,甚至超过国有银行。三是当前系统性风险贡献较大的银行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法人银行,虽然地方法人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整体显著低于国有制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但地方法人银行的经营存在较大隐患,相比其他所有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违约概率更高,导致其对整体系统性风险的贡献显著高于国有制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之后系统性风险贡献稍低的是股份制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最低的是国有银行。这表明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需要更多关注于地方法人银行,而不是如固有印象中关注大体量银行。
此外,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训练得到的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银行违约事件,通过银行违约概率的前瞻性识别预测,监管当局可以实现潜藏风险的提前消化处置,进而降低系统性风险处置化解成本。特征因素相对重要性和部分依赖关系分析表明,对地方法人银行违约距离影响前十的银行内外部特征因素为银行规模、所有者权益、人均GDP、逾期贷款占比、净息差、贷存比、高流动性资产占比、非利息收入占比、同业存放占比和贷款集中度。对地方法人银行样本系统重要性影响前十的因素中以银行外部因素为主,具体包括使用外资规模、人均GDP、GDP增速、货币市场利率、贸易开放度、信贷GDP 比值、广义货币增长率、逾期贷款占比、贷款集中度和所有者权益。对于地方法人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