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红外光谱
机器学习
中暑死
死亡时间
摘要:
目的:探究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在法医病理学中关于中暑死诊断和死亡时间推断的应用。方法:(一)中暑死鉴别诊断:雄性新西兰白兔42只,体质量2.2~2.5 kg,随机分为中暑死组(21只)和对照组(21只,溺死、机械性窒息死和失血性休克死各7只)。采集玻璃体液FTIR光谱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利用预处理后光谱数据建立中暑死鉴别模型。(二)死亡时间推断: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40~260 g,大鼠颈椎脱臼处死后置于4℃、20℃和30℃环境中(每组10只)。于不同时间点取大鼠肝组织,采集肝脏样本的FTIR光谱数据,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建立死亡时间推断模型。结果:(一)中暑死鉴别诊断:(1)、不同死因白兔玻璃体液平均光谱差异较显著,综合t-检验和PCA结果,中暑死和对照组光谱的显著差异主要和玻璃体液内蛋白质、氨基酸以及碳水化合物结构或组分差异相关;(2)、利用多种算法建立中暑死鉴别模型,其中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建立的判别模型较简单(57个变量),模型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都达到了1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s,AUCs)为1。(二)死亡时间推断:(1)、各温度组不同死亡时间点大鼠肝组织平均光谱吸收峰差异较明显;(2)、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显示20℃和30℃环境中,不同死亡时间点光谱呈现较明显的聚类趋势,且这些光谱聚类趋势主要与组织中某些蛋白质、核酸以及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组分或结构差异相关,而4℃组样本分布较散乱,没有发现较明显的分布规律;(3)、分别利用4℃、20℃和30℃组光谱数据建立死亡时间推断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回归模型,三个温度组外部验证结果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5、0.82和0.96,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分别为38.5 h、16.4 h和4.6 h;(4)、将4℃和20℃组大鼠肝组织FTIR光谱数据分划为0~24 h,48~96 h和120~168 h三个时间段,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对死亡时间范围进行判别,4℃和20℃组PLS-DA模型外部验证准确度分别为69%和86%。结论:(1)、FTIR光谱技术能反映被检测生物样本几乎全部的分子组分信息,在法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可利用FTIR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理论算法建立高温死鉴别诊断模型,为复杂死因的法医学鉴定创造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3)、FTIR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理论算法能有效地定性、定量分析大鼠死后肝组织,有望成为一种简捷、快速的死亡时间推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