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C-A-C理论
弹幕情感
传播效果
计划行为理论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的体现,其中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成了非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非遗相关的视频为非遗技艺的传播创造了全新的可视化、交互性与沉浸式的体验场景,让更多人能够直观感受到非遗的魅力。B站作为国内最大的弹幕平台,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可供用户交流的虚拟空间,观看者发布弹幕的行为是个体参与讨论的重要途径,实时反馈的弹幕内容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观看者当下的态度,是研究视频传播效果的重要资料。
遵循“为什么要研究B站的手工艺类非遗视频——用户观看B站手工艺类非遗视频的原因是什么——弹幕反映出了用户对于手工艺类非遗视频怎样的态度——手工艺类非遗视频在传播时存在哪些问题——对此类视频的传播建议有哪些”的思路,笔者选取B站播放量前10%的手工艺类非遗视频作为研究对象,基于C-A-C框架和计划行为理论,对B站用户有关手工艺类非遗视频的态度及行为进行探索。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运用Python对样本视频的弹幕文本进行抓取,通过TF-IDF关键词抽取、Snow NLP情感分析以及共现网络分析的文本挖掘技术,探寻弹幕用户对手工艺类非遗视频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结合B站受访者观看非遗视频后的亲身感受,以及非遗从业者和传承人的叙述,多角度研究了视频的传播效果。
研究发现在认知效果方面,详实的技艺展示过程容易得到用户认可,而直接的非遗作品呈现则能引发更高的讨论度,但也存在关注点偏离导致用户对于非遗认知浮于表面的问题;情感效果方面,研究对象能够引发用户的正向情感共鸣、增强个体的文化认同感,少部分体现负向情感的弹幕来源于用户对其他文化民族的抨击、对非遗作品价格高昂的无奈和对其他观看者无礼行为的不满,此类负向情感容易限制用户的进一步购买及学习行为;行为效果方面,结合计划行为理论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用户执行学习和分享行为的可能性更大,而更深入的购买和旅游行为将受到当下自身财力和能力的限制,但在用户行为态度足够强烈的情况下,这种限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减少,因此强烈且正向的价值认同是促使用户做出与非遗相关行为的重要因素。
综合上述发现与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创作主体角度,视频需要将非遗专业人士作为视频的主体,加强科普知识的输出,以专业度唤起用户更强烈且深度的文化认同;第二,叙事结构角度,视频应以贴近生活、融入日常,避免悲情化叙事,以消解手工艺类非遗文化老旧且即将失传的刻板印象;第三,创作视角方面,视频应尽可能丰富用户的情感体验,在内容中增加“利他”的元素,以强化用户的行为态度,来增加其行为意向转化为实际行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