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民日报
手工业
形象
变迁
摘要:
手工业即以手工为基础,加以一定的工具机来制造物品的生产形式。近代以来,手工业被视为中国现代化的阻碍,应在中国开启工业化进程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揆诸历史与现实,手工业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完全脱离对农业和工业的依附,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传统手工业的价值依旧存在,在国民经济中价值犹存。现实与理论的反差,督促我们必须要回到手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去重新认识手工业经济的转型与变迁,重新审视手工业的命运。本文以文本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究手工业的媒介形象变迁轨迹及其动因。通过对《人民日报》(1949—2019)关于手工业的相关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分析每个历史阶段手工业的整体形象。总体来看,手工业形象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嬗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重点扶植对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前途光明的手工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农业的有力助手”,改革开放时期的“大有作为的手工业”。手工业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新的发展,由农村手工业发展而来的乡镇企业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优良传统的手工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特色手工业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发展,手工业经济的自我调整,是其形象变迁的内在动力;党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战略要求是手工业形象变迁的外在动因。从1949—2019年的七十年间,手工业形象的变迁是共和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记录着时代的缩影,并在新时代继续发展,大有作为。手工业具有极强的功能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服务于国家不同的发展战略。历史和现实充分说明,手工业并未阻碍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反而成为嫁接型经济的代表,成为工业化的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手工业品中蕴含的“工艺价值”,使手工业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具有工业生产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振兴和发展中国传统手工业,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手工劳动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要加强对手工业的嫁接改造,走移植型与嫁接型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从而推动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发挥手工业经济的基础性和联动性作用,为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中国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