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湖北
手工业
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五千载绵延不绝,中华文明如浩浩江河,滋养泱泱华夏。“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手工业作为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创造相伴相生,极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手工业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积聚了千百年来中国劳动者的经验与智慧,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文化谱系之中。由于手工业传承了中华文明创造的“基因密码”,具备顽强生命力的“个性特质”,肩负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手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助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迈向共同富裕等方面仍扮演着重要角色。湖北省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从最初的陶器玉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再到近现代一大批老字号,拥有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生产发达的手工业。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手工业发展为对象进行动态考察,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分别梳理不同时期手工业的研究侧重点,明晰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梳理了湖北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手工业在国家“一化三改”总路线带领下走上了集体经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轻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手工业发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逐步趋向于产业化。在第二章,探析手工业个性特质。从民族性质、经济价值、文化力量三方面揭示手工业在机器工业大背景下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在第三章,总结手工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贡献。主要分析了手工业发展带来的乡镇企业与集体工业的繁荣,手工业与农业、工业、商业间的联动关系,以及对于延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作用。第四章系统探讨手工业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前提,要健全人才、知识、机制三方位的保护;发展是生产性的保护,要建立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是在传承中发展,创新手工业要首先发挥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力量,在确保传统文化的底色基础上运用好科学技术手段。
手工业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同时更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深刻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因此,深入思考手工业与中国式现代化二者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挖掘手工业中的经济文化价值,让传统手工业融入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在创新进步的基础上迸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