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
转折副词
教学策略
摘要:
现代汉语转折副词“倒、却、反而、偏偏”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本文主要对副词“倒、却、反而、偏偏”在句法、语义、情态上的相同与相异之处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考察留学生对“倒、却、反而、偏偏”的习得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的教学给出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句法分析层面,“倒,却,反而,偏偏”都可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及其句法成分,即主语、谓语、状语和中心语。只有“倒、却、反而”可以连接单句中的主语、谓语、状语和中心语,“偏偏”一般不用在单句中。只有“却”可以连接句法成分中的两个结构项。“倒、却、偏偏”都可以连接句群中的句子,使前后句意连贯,只有“反而”不可以。“倒”还可以连接语篇中的段落。它们与转折连词可以连用。这四个转折副词两两之间可以共现。“倒”与“却、反而、偏偏”可以共现;“却”与“反而、偏偏”可以共现,“反而”不能与“偏偏”共现。 语义辨析层面,主要在确立“倒、却、反而、偏偏”基本语义的基础上,讨论了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都可以表示转折和出乎意料语义,而其他语义四者不可互换。它们两两可换用具有一定的语义基础和各自适用的语义关系。“倒、却”可以换用的语义基础是“转折对比”;“倒、反而”可换用的语义基础是“转折语境下,与预期相反”;“却、反而”可换用的语义基础是“反转和反常”;“却、偏偏”可换用的语义基础是“可逆转性”;“偏偏,反而”可换用的语义基础是“与预期对立”。语义关系层面,“倒、却、反而、偏偏”都可以表示“矛盾性对立对比”;“倒、却”还可以表示“对照性对立对比”;在“对立性对立对比”下,它们都可以表示“逆转性对立对比”,只有“却”不可以表示“选择性对立对比”,只有“倒”可以表示“让步性对立对比”,“反而、偏偏”还可以表示“递进性对立对比”。 情态比较层面主要讨论了现代汉语转折副词“倒、却、反而、偏偏”在语句中所表达的情态。其中“倒、却、反而、偏偏”都可以表达“逆转态,意外态”,“偏偏”适用的情态更多,还可以表示“故意态,意外态,巧合态”,“却”也可以表示“巧合态”。 偏误分析层面,讨论了“倒、却、反而、偏偏”的偏误类型,大致有“误代、误加、错序、遗漏、杂糅”几种,并分析了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教材与教师教学,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准确等三个方面。 最后,比较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与肖奚强、朱敏主编的教材《汉语初级强化教程(I-IV册)》里的“倒、却、反而、偏偏”的语法点和练习设置,着重分析了《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教学设置的特色。该教材注重结构、功能与文化的结合,但是也存在诸如注释不准确,语法点联系不紧密以及题量小等缺点。据此提出关于教材编写和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