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听说课堂
教师身份
话语建构
摘要:
教师话语在二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早期的研究主要从语言学方面入手对教师话语的相关特征进行描写和分析,如对教师话语的词汇、语法特点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话语的社会特征,即重视课堂互动与教师身份的联系。目前,教师身份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宏观上主要是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认同两方面分析社会因素对教师身份的影响;微观上则从教师话语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身份建构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课堂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师的身份建构策略,属于教师身份的微观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建构了哪几种身份类型? 2.对外汉语教师建构不同身份类型的具体策略是什么? 3.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身份建构的目的、特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为回答这三个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中级听说课堂的师生话语为研究材料,从语法、语篇和语用三个层面具体分析教师不同身份的具体建构策略。为尽可能全面、多角度地研究对外汉语课堂教师身份建构的策略问题,本文进行了多种理论和研究视角的尝试,借助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顺应理论和会话分析理论,并试图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研究教师课堂身份建构问题。 在描写与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有以下发现: 1.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建构了权威者和同盟者两种主要身份类型。教师建构权威型身份时倾向于严格区分师生之间的身份界限,控制课堂话语权,要求学生服从既定教学安排和课堂指令。教师话语较直接,礼貌性较低。教师建构同盟身份时则倾向于在课堂上扩大话语协商空间,与学生分享课堂话语权,鼓励、支持学生话语。并且,教师话语较委婉,礼貌性较高。 2.课堂交际中这两种主要身份类型具有不同的建构策略。具体来说,权威身份的建构策略表现在:语法策略上,教师选择高值情态动词和祈使式指令;语篇策略上通过控制话轮、控制话语类型和控制话题来建构自己的权威身份;语用策略上,通过主体凸显性人称代词“我”和排除性“我们3”以及职业身份凸显语“老师”来实现权威身份建构目标。建构同盟身份时运用的一系列策略与权威身份完全不同。语法策略上主要是语气词“吧”和附加疑问句的使用;语篇策略上,通过在交际中引入个人话题和使用反馈项目来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语用策略上则是亲和型“我们1”、“我们2”、模糊限制语和礼貌表达语的使用。 在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身份建构策略的描写与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运用语言顺应论归纳了教师不同课堂身份建构的目的。同时,本研究也关注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师身份建构的交际属性,总结出了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身份建构的目的性、交际依赖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本研究最后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身份建构的几点具体建议,旨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和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