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进/入
对外汉语教学
不对称
偏误分析
教学措施
摘要:
对一门语言而言,语素是构词的重要单位,词语是造句的重要成分,语义则是这些音义结合体的重要内容。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近义语素、近义词,这些成分在构词或造句时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也就是不对称现象。近义成分不对称现象也会对留学生习得汉语产生影响,对留学生在不同语境中选择恰当近义成分产生干扰,从而造成遗漏、误用等偏误的产生。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对“进/入”在词典中的义项和所构词语进行考察,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对两者的不对称现象进行对比,探究“进/入”产生不对称现象的原因;同时对《新实用汉语课本》和《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进/入”及其所构词语编排的分布状况进行考察,统计“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包含“进/入”的语料数量,并结合“进/入”的不对称现象,对“进/入”的偏误类型总结分类,分析“进/入”产生偏误原因;最后结合前文不对称现象的分析,对“进/入”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和措施。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章从词汇层面对“进/入”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对“进/入”在词典中的义项、构词情况等进行对比,考察其在词法中的不对称现象;从句法结构对“进/入”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对“进/入”作动语和补语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两者在句法结构中的不对称性。基于前文研究,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两个角度,对“进/入”存在不对称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二章统计《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生词和课文部分“进/入”及其所构词语的编排情况,按等级考察《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进/入”及其所构词语,并从结构形式和构词位置两个方面分析两者的不对称性;同时对“进/入”及其所构词语在教材和《等级标准》中收录情况进行对比。第三章考察“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包含“进/入”及其所构词语的语料,统计语料的偏误数量和偏误率,同时基于不对称现象对两者的偏误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以前文研究为基础,结合教学规律,从教材、教师、学习者三方面出发,针对“进/入”及其所构词语的教学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和教学措施。同时,针对“进/入”的不对称现象,设计一份具体的教案(见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