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语模
“X点”
“X线”
“X面”
摘要:
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词是最小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词汇教学是一项贯穿于汉语学习和教学始末的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学习不断深入,汉语学习者需要储备更多数量词汇,掌握新词新语的构造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取得高效率的词汇学习输入,从而满足多种场合的交际输出。词语模是由李宇明率先提出的一种认识词语结构的框架,兼具“构词”和“造词”双重身份,具备强大的能产性和类推性,对于大量、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词语提供了认知路径。“点、线、面”在现代汉语中为基本词汇,具备高使用频率和强构词能力,本文选择以“点、线、面”三者为后置固定模标的词语模进行研究,具体探讨其组配结构、语义类别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问题。词语模的组配要件包括模槽和模标,空位的模槽灵活多变,固定的模标承担标识词语模语义的作用。对于模槽,主要考察其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出现于“X点/线/面”词语模的音节特征、功能形类和词法结构;对于模标,由于其拥有标识词语模性质和词语模构式义的地位,于是从历时层面梳理了“点、线、面”的语义演变情况,并结合模标的语义发展分析出词语模“X点/线/面”的诸语义类别。模标在历时发展过程中,不仅经历语义的流变,在语法上也经历了虚化,虚化现象与语义演变相伴相生。通过对词语模“X点/线/面”共时和历时层面的解构和描写,不难发现词语模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语言现象是复杂事件的集合体,词语模的生成以社会时代等外部影响因素和语言系统的内部驱动因素为基础,词语模“X点/线/面”的形成机制与认知经验息息相关,依托图形-背景理论、范畴化、隐喻和转喻进行心理加工。最后,考察词语模“X点/线/面”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的分布情况,发现词汇语言点“X点/线/面”分布于初、中、高各水平阶段,其中高等阶段数量最多,基于此设计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学方案,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