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中级口语
线上教学
纠错行为
产出导向法
摘要: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纠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旨在解决学用分离问题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兴起,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该教学法在外语教学的领域中已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也出现了相关研究,但将POA教学模式应用于汉语的口语教学当中,对教师纠错行为的研究还相对较为缺乏,有待进一步探索。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国外第二语言纠错反馈研究成果、国内外语教学中第二语言纠错行为的研究成果、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课堂中教师纠错行为的研究成果以及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总结,这些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依据。本研究依托POA线上中级汉语口语课程录像资料,运用课堂观察法、话语分析法、访谈法以及量化分析方法,从学习者的偏误类型分布情况、教师的纠错方式总体使用情况及有效纠错情况、教师纠错行为的历时性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POA中级汉语口语课堂中,学习者的语音偏误率相对最高,词汇和语法的偏误率次之,语段的偏误率相对最低;而教师纠错时,对词汇偏误的纠错频次相对而言要高于其他偏误,在纠错有效性方面,也是词汇偏误的有效纠错比例相对最高。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时,最常使用明确纠正、重铸和组合纠错的纠错方式,但其中重铸主要是用于处理语言表达中的一些次要偏误。除此之外,针对语音偏误,教师还经常使用澄清请求的纠错方式;针对词汇偏误,教师使用引导和元语言提示也相对较多,针对语法和语段偏误,教师更倾向使用引导的方法来纠正。第三,在纠错有效性方面,明确纠正、重铸、引导以及组合纠错四种纠错方式对纠正各类偏误都具有相对显著的有效性;而重复的纠错效果相对略差,对各类偏误纠错后的有效性都尚显不足;相比于纠正语音偏误,元语言提示在词汇纠错方面的纠错效果相对更好一些;重复和元语言提示对语段纠错的有效性未显现出来;而澄清请求的方式仅对语音和词汇偏误的纠错产生了效果。第四,在教学前、中、后期,教师相对使用最多的纠错方式都是明确纠正和重铸,纠错效果相对最显著的纠错方式都是明确纠正,纠错效果相对略差的是澄清请求和重复。在前期阶段,纠正语音偏误和词汇偏误,明确纠正的效果较好,而纠正语法偏误和语段偏误,组合纠错更适合;在中期阶段,引导和元语言提示的整体纠错效果有显著提升,教师从这一阶段开始加强了对语段的关注;在后期阶段,在纠错方式上,不再单独使用澄清请求和重复,整体纠错效果相对较显著的是明确纠正、组合纠错以及引导。同时,在这一阶段里,教师继续强化对语段的纠错,常使用明确纠正、重铸、引导和组合纠错四种方式来纠正语段偏误。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对教师在纠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具体为:一是学习者的回应率偏低;二是各类纠错方式的使用频率悬殊;三是教师纠错后等待时间较短。针对教师纠错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四点教学建议:第一,熟悉POA理论,把握纠错重点和纠错时机;第二,加强诱导类纠错,提高输出导向纠错方式的使用率;第三,发挥重铸作用,提高重铸纠错反馈的显著性;第四,优化教学设计,适当延长回应和修正等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