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寒
冷
构词对比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温度作为认知域之一,其蕴含着非常多的概念域,近几年学者对于温度语义场的研究已比较完备,但是对于低温温度词的构词研究相对较少,现代汉语的温度词有“寒、冷、温、暖、热、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一共收录了680个温度词,而“寒”和“冷”的构词就有169个,约占25%,比重较大,词汇的意义丰富复杂,留学生在使用上极易混淆,对比研究两者构词的特点,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描写和解释的思路出发,对“寒”和“冷”的历时变化进行分析,然后以“寒”“冷”的构词为研究范畴,分析其对称与不对称性,再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构词作阐释,最后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提供教学建议。首先以“寒”和“冷”为研究对象,从历时的角度出发,采用描写和解释的方法,对“寒”“冷”从上古到现代的词义演变作描写和解释,发现“冷”的书证出现的比“寒”晚,“冷”的书证最早出现在西汉,而“寒”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词义演变过程中,“寒”和“冷”都遵循着“物理范畴—生理范畴—心理范畴”的扩展机制,词义从具体向抽象转变,不断虚化。“寒”和“冷”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语义竞争,东汉时,两者同义连言,复合成词,实现了词汇化,到明清时期,“寒冷”用例被广泛使用。为探究“寒”和“冷”的构词特点,从“寒”和“冷”的义项、使用频率、语素位置三个方面进行对称与不对称分析,“寒”和“冷”的义项数量是不一致的,“寒”的义项要多于“冷”的,但它们有相同的义项,比如“姓”。“寒”和“冷”构词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冷”构词的使用频率要略高于“寒”的,但“寒”和“冷”有些词汇在使用度上是一致的,比如“冷落”与“寒风”。“寒”“冷”作为语素参与构词,按照其在词汇里的位置分为词头、词间、词尾,每个位置的词汇数量都不相同,但两者在这三个位置都有构词,且都有双音节和多音节词。两者的构词是呈现对称和不对称的特点的。针对此特点,就对称和不对称的原因做了分析,对称的原因主要是“寒”“冷”语义相近以及中国人注重工整的审美情趣,不对称的原因在于时代发展,新词汇产生以及人们在认知层面的认识深化。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考察发现“寒”和“冷”的构词都存在隐喻和转喻现象,“寒”构词的隐喻主要表现在“颜色光线、境况、品格、心理、身份”这五个义域,“冷”构词的隐喻主要表现在“颜色光线、环境、言语、关注度、性格、态度、情感、权势地位”这八个域,“冷”的隐喻域要比“寒”的广,但两者都有“颜色光线”域。“寒”构词的转喻现象较少,主要是“问候”和“时间”域,“冷”构词的转喻现象也不多,主要是“疾病”和“加工处理”域,两者在转喻方面并不相同。外国留学生极易混淆“寒”和“冷”类词汇,以《大纲》和《发展汉语》系列综合教材为研究语料,对“寒”“冷”类构词的频次以及在教材中的应用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发现大纲中收录的“寒”“冷”类词多出现在中高级阶段,而在教材里,“寒”“冷”类词多出现在天气话题中。在练习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因此对教材和大纲的编写提出建议。学生在学习“寒”“冷”类词汇时,出现偏误频率较高,偏误类型有误用、误代等等。出现偏误的原因主要是语际干扰、语内干扰等,为了有效地减少学生在使用上的偏误,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采用语素、语块、语境、词源分析这四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并以“寒气”和“冷气”,“寒门”和“冷门”这两组易出现偏误的词作教案设计,改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