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教材研究
教学策略
摘要:
汉语词汇中的大量近义词在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精密性提供材料选择基础的同时,也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及教学的重难点。当前学界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近义词研究已有了显著成就,但对位于第一个音节位置上语素相同的双音节近义动词(简称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的类型化细化研究还不够。从动词词性上看,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是构成句法结构的核心,往往涉及多种句法成分,在近义词习得中地位重要;从构成成分和位置上看,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形式上的共性特征往往给汉语学习者带来语义理解和认知上的干扰,实际使用中容易混淆,有着研究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在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近义词的研究聚焦于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从其本身及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72组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进行多角度细化研究,以期探讨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对策,丰富并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近义词习得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共有四章。绪论部分包括选取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的框定等方面的内容。第一章对《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初中等词汇表中的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进行穷尽式检索,获取72组词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些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在《等级标准》初中等词汇表中的等级分布以及近义词组的辨析项目、语素义差异进行考察,探讨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词群的分布特征及内部差异特征。第二章将72组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输入“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进行检索,整理汉语学习者在笔语、口语等方面的相关语言材料。对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的使用情况、偏误情况进行多角度的整理及分析。通过对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混淆偏误语料的分析、探讨,发现影响此类近义动词的习得主要与这些近义词本身的特性相关,包括词形的相似性、语义的交叉性、搭配上的多样性;此外,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教材对此类近义动词的处理方式也影响着学习者的习得效果。第三章选取20组使用频度及混淆偏误较高的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对其在《新实用汉语课本》和《汉语教程》中的选编情况、释义及课文例句、辨析编排及练习设置等方面进行考察及对比,总结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在教材编排中的特点,探讨两本教材中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编排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点。第四章根据前文的偏误研究及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在教材编排中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教材编写建议及教学策略,总结出汉语教学者在对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的个性特征,注重语素义的选择性分析并结合语块教学及语境示例引导汉语学习者正确使用该类近义动词。此外,基于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的易混淆特征,教学者应结合教学实际对其进行教学预测及偏误预治,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偏误的产生。最后结合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选取前位同素双音节近义动词进行教学设计。结语部分主要从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结论以及主要创新等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