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邀请
言语行为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邀请作为一种言语行为,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客观的陈述,而是表达一种指令性话语,它蕴含着说话人想要对方依言行事的心理意图。尽管提出邀请、回应邀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简单的言语行为,但是由于中文具有表意功能、同样意思的话语因表达语气、语言使用策略或使用场合的不同,都会使邀请类言语行为在实施过程中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研究发现,留学生在邀请语的使用和回应方面依然会存在误解,以及语言表达不合理的现象,尤其对于来自不同语境文化区的留学生而言,这种现象更普遍。邀请类言语行为作为人们日常沟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应该在二语习得中引起重视,这无论是对对外汉语教材中邀请类言语行为的编写、教师对邀请类言语行为的教授还是对留学生的习得来说,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邀请行为一般是指发话人希望受话人到某地做某事或者一起做某事,受益者一般是受话人或者是邀请双方。随着国内言语行为研究的深入推进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学界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视角也不断拓展。现如今关于邀请言语行为的研究虽也有涉及,但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邀请语在教材中编排情况以及邀请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从国内常用的对外汉语教材着手,分析邀请语的四种组合类型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大纲中各种邀请语表现形式在教材中的编排情况,并通过邀请语口语专题课教学设计对对外汉语教学中邀请言语行为展开研究,深入探讨并反思邀请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的语料来源。第二章是邀请类言语行为的会话分析研究,先通过对邀请语的话轮结构进行研究,再分别研究邀请语和回应语的定义、构成及其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策略类型。第三章是对《发展汉语》初级、中级口语和综合系列教材中邀请语和回应语在教材中的编排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深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邀请语的学习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教材评估标准总结教材中关于邀请言语行为编排的优缺点。第四章是对外汉语邀请语口语专题课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对邀请语类型、适用情境以及回应语的策略进行讲授和适当的课堂训练,目的是为了使留学生能更系统地学习邀请类言语行为的使用规则,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邀请和回应策略。第五章通过前文对邀请类言语行为在教材中的编排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针对教材编排的不足之处,提出教材编写以及学生习得的建议。第六章是结语部分,通过总结前五章的研究内容,得出研究结论:教材中关于邀请语的语言点注解过于简略,没有系统化而且教材中使用邀请回应语策略很单一,间接接受策略中的“承诺回请”和“表达歉意”以及间接拒绝策略中的“搪塞拖延”这些中国人现实交际中经常出现的策略在教材中均未呈现。因此对外汉语教材要重视邀请语的系统化讲解,留学生要努力克服母语文化负迁移,多在真实的目的语环境中学习邀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