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成语习得
偏误分析
阿拉伯国家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史,在初中阶段大家都会在课本上接触到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它们都源于不同的文化,继承着不同的民族史,所以中国、埃及和伊拉克都位列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大家都熟悉埃及和中国,但对伊拉克似乎有点陌生,它是古巴比伦的所在地。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和阿拉伯文明为人类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假若没有它们,人类历史将不会这般丰富多彩,历史的内容也不会显得如此经典。两千多年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海陆)已成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贸易纽带。这条路不仅是贸易和旅行的重要渠道,而且还是中阿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交流史源远流长。双方长期以来相互尊重、相辅相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两个国家的文明是互惠互利、相互影响的。 成语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的真实反映,它们被学者认为是习俗和传统的仓库,也被认为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对个人和集体不可或缺的描述。成语囊括了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饮食等各个方面,还与当地的环境衬托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心理趋势。成语的作用包括励志,劝诫和建议等,简而言之,它是由一代代学者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它不仅具备简洁性和幽默感,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与周围生活环境的真实性、描述性的场合非常地符合,易于人们快速理解。 该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讨论了汉语成语和阿拉伯成语的定义,分别阐明了它们的特殊性,并使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文化象征着人们的身份和思维模式,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阐述了人民的生活、经济和宗教特征。中国和阿拉伯文化历史悠久,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第二部分从宗教(中阿人民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历史(因为两国人民具有悠久的文化史和文明史,充满许多的共同之处)方面探讨了中阿文化之间传统习俗的差异。在习俗和传统方面两国人民都有自己独立的习俗和传统。这与其他民族是有区别的。该论文揭示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文化,宗教,历史和社会之间的一些差异,对成语所产生的影响,方便帮助阿拉伯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并更好地学习中国的成语。 第三部分探讨了汉语成语被其他语言翻译的一些正确方法,如何使阿拉伯学生能够准确翻译汉语成语并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不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第四部分主要包含了对一些学习汉语的阿拉伯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情况,找出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了解了汉语成语教材的使用情况并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帮助阿拉伯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阿拉伯学生成语习得中产生偏误的原因,分别从成语本身、学习者个体因素、语法、语用、汉阿文化差异以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阐述。这一部分中还根据偏误成因的分析而提出了对阿拉伯学生学习汉语成语的建议。 最后一部分包含两个附录,其中一个包含许多与中国传统习俗有关的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成语,并用阿拉伯语来解释,减少学生对学习汉语成语存在的偏误和困难点,以便帮助阿拉伯学生强化汉语成语的知识,并快速有效地了解汉语文化和历史。第二个附录呈现了问卷调查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