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因”
“因X”
因果连词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连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因”“因为”“因此”“因而”时会出现一系列偏误现象,但针对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着眼于连词“因”“因X”,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多个角度对这两组词进行对比,再通过偏误分析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希望引起学界对“因”“因X”的重视。本文首先说明了选题缘由,阐述了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内容、方法和语料来源。然后通过说明因果连词“因”“因X”的成词过程强调其内部联系,将这四个连词分为表因连词和表果连词。“因为”在连接能力和关联词套用能力上均强于“因”,但是句中出现时间副词时,二者的连接能力会受到影响。二者都需要遵循汉语的韵律组合形式。语体方面,“因”适用于书面语,“因为”则口语和书面语都适用。在讨论“因此”和“因而”时,先确定了二者的定义。二者在单纯因果句中可以互换使用。但是“因此”引导句子偏重客观性,具有复指性;“因而”偏重主观推导,不具有复指性。句法方面,“因此”和“因而”在叙述主体和后续句结构上都较为相似,但是“因而”的连接功能更强。其次,统计了“因”“因X”的偏误类型及占比并分析其原因。通过考察语料,发现留学生对“因”“因X”的使用频率和偏误率差别明显,使用频率由高到低:因为>因此>因>因而,偏误率由高到低:因而>因>因此>因为。“因”“因X”的主要偏误类型中,误代最多,误加和遗漏其次,错序极少。造成偏误的原因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自身因素、因果连词的复杂性、教材和教学的影响这五点。然后,基于前两章的分析,从教师和教材两个方面对“因”“因X”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内容并指出论文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