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亲属称谓
中外语比较
文化
构词
语义
语用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特定语言代表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亲属称谓是建立在各种社会和亲属之上的,代表着基础社会组织中心,且存在于任何语言,是应用最广泛的词语。它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符号,也蕴含着当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它是众多语言要素的一部分,有着语言学系统的特性,是造句和交际的基本单位。本论文从系统、社会文化、词的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着手分析亲属称谓,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回顾中国及欧美对亲属称谓的研究。中国对亲属称谓的记载从西汉的《尔雅·释亲》开始,到《博雅》《释名》,再到清代的《称谓录》等,历时记录了亲属称谓的变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冯汉骥用摩尔根的分类法,将中国的亲属称谓进行了系统分析,随后,赵元任、芮逸夫、俞敏对方言和称谓细节做了详细分析。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达到另一个研究高峰,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方面:1.称谓词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2.方言领域,3.与其它语言称谓的对比,4.语义、语用层面的研究,5.翻译等。欧美等国家的亲属称谓研究始于十九世纪的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工作,他的重要贡献是发现了描述亲属称谓和分类亲属称谓的不同,并创立了他的亲属称谓系统。欧美亲属称谓研究于摩尔根之后经历了实用功能主义、心理学、社会结构理论、联盟理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女性主义等漫长的发展。可以说二十世纪中期是一个高峰,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女性主义研究的兴起,达到了另一个高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亲属称谓的种类、划分、术语定义;家庭的起源、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及影响;亲属关系的网络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亲属制度的系统模式;亲属称谓系统的心理进化、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关系;亲属含义和关系的流动性的认识;家谱、亲属关系与所处环境的文化关系;非生物学意义上的亲属关系;婚姻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女性对家庭的影响等等。第二章主要从汉英西亲属称谓系统展开比较,并将亲属称谓词语按血亲和姻亲分5个方面:1.直系血亲,2.拟制直系血亲,3.直系姻亲,4.旁系血亲,5.旁系姻亲,此外还讨论了从他称谓和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历时分析对比汉英西3种语言9代的主要亲属称谓词语。本章挖掘出阴性词cousiness,并详细缕清cousin和primos的计算方法和对应的汉语称谓词语。第三章从语言发展及宗教信仰出发,对比汉英西的文化。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比1.语言文化及其发展,包括对亲属称谓词语的影响。2.宗法与宗教的影响。3.亲属称谓中的文化,包括世代同堂,尊长特权,男女之分,尊老爱幼,名字文化,人称代词和敬语。第四章是汉英西亲属称谓的构词比较。汉语和英西语的构形不同。英语和西班牙语同属于屈折语。在语法上,动词随着主语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有不同的时态。同一个名词或代词又分了单复数和不同的格。汉语属于分析语,没有词缀时态变化,词的单复数由量词来表达。无论汉语、英语,还是西班牙语在造词方面都带有男性和女性的部分特征。此外,本章从单音词、重叠、前缀、后缀、偏正等方面分析了三种语言的构词方法。汉语亲属称谓的集体名词,多是由两个或多个词根、隐匿连词并列而成。英语和西班牙语对应的集体名词是一单纯词,有些则必须用显性连词连接两个词。第五章讨论亲属称谓词语的翻译及对外汉语教学问题。在翻译时,某些称谓词语缺失并不是翻译准确与否的最大障碍,最大障碍是文化的内涵,要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融为三位一体。之后,本章对西班牙语,英语和其它语言的学生进行了问卷及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西班牙语和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容易受母语迁移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称谓的敬语方面容易出错。在对外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对英西留学生的文化教育。此外,还从汉字的特征,偏旁部首,词语的构词,文化的引入,还有教材的改进等方面给出对外汉语教学时在亲属称谓教学这一区域的策略。第六章结论。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在亲属称谓上俩俩之间比较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从亲属称谓系统,文化学、词法、形态学、语用学、语义学、翻译、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对汉英西三者亲属称谓进行比较。详细梳理了英语cousin,西班牙语primos与己身的亲疏关系,并给出汉语与之对应的称谓。挖掘出cousin的阴性词cousiness,打破了国内许多学者认为cousin没性别的观点。